四年前的一個午后,伴隨著一首哀傷的粵語歌,從未發表過任何文章的她提筆寫下一篇小文,隨即在當時的《長河晨刊》上得以發表,從此,她便投入文字的海洋不能自拔。
到現在,她已先后發表、出版作品約20多萬字,其作品先后被《當代小說》《散文選刊》《知音》等等40余種報刊刊登或轉載,出版有兩本勵志文集《成長的姿態》、《那些躲在箱子里的愛》。有人評價她的作品文藝但不造作,唯美又兼具真摯。
她就是“潮人類”本期采訪對象彭彥花。
與寫作結緣是幸福的意外
彭彥花1983年生于寧津。步入文壇之前,她先后在鄉鎮小學、中學和高職院校當老師。與所有年輕、愛美的女孩一樣,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喜歡和朋友們流連于商場和大街小巷,買衣服、品美食,與寫作之間就像兩條平行線,沒有絲毫交集。
直到2009年。那時候,彭彥花正遭遇感情的挫折,日子過得就像當下的霧霾天氣,放眼過去都是灰蒙蒙的。著名畫家、作家木心生前曾說過:文學在于悲傷。這句話雖不全面,但放在那時的彭彥花身上是合適的。
彭彥花是認真的,她不想讓自己的文字讀起來像是粗糙的怨念,于是多方打聽后,彭彥花報名參加了由《知音》雜志資深編輯陳清貧開設的網絡寫作培訓班。沒想到,這個不經意的嘗試,卻帶來一串串彩蛋般的驚喜,讓她這只在情感中折翼的小鳥,艱難地從人生低谷中再次振翅飛翔。
第一篇稿件的發表,像是幸福的意外。那是2010年夏天的某個午后,百無聊賴的她隨手打開音箱,一首粵語歌開始在耳邊流淌——后來她才知道,那首歌叫《陌上歸人》。 “當時就感覺略帶哀傷的曲調迎合了我的心境,往事在我腦海中呼嘯而來,交織成一個個生動的畫面,帶著這種思緒,我寫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篇作品——《麻辣燙里的愛情》。 ”寫完之后,彭彥花便將作品傳給了當時的《長河晨刊》。
兩天后的上午,剛上班的彭彥花隨手翻著辦公桌上的報紙,無意中竟看到自己的作品變成了鉛字,整齊地排列在報紙上。此時的彭彥花甚至都不敢相信自己眼睛,于是仔細讀一遍、再讀一遍。當確認這些鉛字“跑不了”的時候,她來到空無一人的洗手間,對著鏡子里的自己使勁揮了兩下拳頭。 “以前不曾體驗過,原來看到自己作品被發表的感覺是那么好! ”彭彥花說。
癡迷,是對寫作的態度
從那以后,彭彥花正式踏上了自己的寫作之旅,她開始把自己淹沒在一本本書,一篇篇文章中,不斷地去思考、去揣摩、去感受。
這時候,時間成了她最寶貴的東西,為此,她“拋棄”了商場與美食,一有空閑就在電腦前敲敲打打,偶爾聚會和外出,心里也會焦慮不安地計算著:這段時間能寫800字、2000字了吧。為能更集中精力地碼字,她干脆停掉了家中的網絡。僅僅用了半年時間,她就發表了百余篇文章。因為成績優秀,在陳清貧的第三期網絡寫作培訓班,她成為了老師特批的終身免費學員。
彭彥花喜歡用“癡迷”一詞形容她對寫作的感覺。不管是在汗滴如雨的酷暑,還是在呵氣成霜的嚴寒,她都深深癡迷于寫作帶給她的那種滿足感。
每當有作品發表,彭彥花都會將那份報刊仔細收藏,幾年下來,已有幾十公分的厚度。她說,就是這些文字,一點一點地構筑起她的“第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