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出生的范學智老人已經步入古稀之年,頭發雖然全白,但修剪得干凈利落,說話聲音洪亮,精氣神仍然很足。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老人,耗時12年,搜集漢語多音字,純手寫編制了8本共計11萬字的《現代漢語多音字辭典》。
老人編制辭典的目的,單純地是為了方便后代人學習和使用。
[退休后“找事”]統計現代漢語多音字
1993年,范學智臨近退休,他從心底里不想離開教育事業這片沃土。如何才能發揮余熱,再次與探究知識教育學生接軌呢?這時,他萌生了一種奇怪的創作靈感——統計常見多音字。“當時也是出于好奇心,尋思反正退休了,找個事干,對老師和學生能起到點作用就行。”范學智說,“比如說‘投降’的‘降’,念‘降落’這個詞時,有的老師讀xiang落,不知道是jiang,這是最明顯的;還有就是‘著手’里的‘著’讀zhuo不是zhao,‘巷道’里的‘巷’讀hang而不是xiang……”
1996年,范學智退休后就開始準備統計多音字。
[翻閱大量資料]按字典模式系統整理
為了使自己統計的多音字盡可能全面完善,范學智一方面翻閱辭海和大量的資料,另一方面經常與教學一線的老師溝通交流,越來越多的積累讓范學智發現多音字越來越多,從幾十個到一百、二百、三百……本打算寫一本的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修訂附頁。“看著本子不夠了,我就往上夾頁,最后還是不夠,這不才有了以后這幾本。”范學智指著最后編制完成的辭典說。
字典的編制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天天重復看不到頭的案頭工作讓范學智身心疲憊,慢慢出現了寫不上勁的感覺。有一次,他實在是感覺到枯燥,就把筆一放出門散心,找院里老伙計拉拉呱、下下棋。這一停就是半個多月。
雖然放下筆后日子一天天過得很輕松,但是范學智心里面總覺得空落落的。一天下午,正和別人下棋的他實在是忍不住了,“哎呀,我還有些事沒干完呢,你們先下著。”范學智急急忙忙跑回家,又開始翻閱起資料來。
一次又一次地撰寫、統計、修改,范學智發現,多音字的數量遠遠超過了他的想象,與其這樣增增減減,倒不如撰寫一部字典。于是,他精心訂制了幾個厚皮本子,開始按字典的模式系統整理多音字。
[歷時12年4次修訂]手寫編制完成11萬字辭典
就這樣,經過前后12年4次修訂,2008年9月,共計11萬余字的《現代漢語多音字辭典》終于完工,里面的每一個字都是范學智一筆一劃寫出來的,里面詳細地記錄著范學智老人精心搜集整理的多音字的讀法、常用組詞與用途等。
范學智也曾想讓自己的創作惠及更多的人,也算是為現代漢語多音字的規范化盡一些自己的力量。但是由于出版商向他索取一筆不菲的費用,這違背了范學智撰寫這本字典的初衷,所以范學智選擇了將字典封存在自己的老箱子里,給孩子們留下一個紀念。“我整理的初衷本來也不是為了出版,就想把這些字典給孩子們留著,讓孩子們往下傳……”范學智的話非常樸實。
現在,范學智老人仍然每天堅持讀書看報,“學習也是一件高興的事,活到老,學到老,我還有許多時間呢。”
□記者楊碩通訊員胡志強劉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