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登勤使用過的相機
趙登勤,武城縣第二中學語文教師,工作之余愛好攝影,作品《凝神》獲“德州市政府2011勞模影像志”攝影展一等獎;《示范》獲山東省攝影家協會主辦的“古貝春文化旅游攝影大賽”優秀獎,5幅獲入選獎;多幅獲市縣各種獎項。1999年入集人民美術出版社的《中國攝影家全集》;連續三年獲縣“藝術創作先進個人”“貝州文化英才”稱號。
無心插柳,走進攝影世界
1983年,趙登勤購買了第一部照相機,那時候國內市場上還有不少國產品牌的照相機,當時趙登勤購買的就是國產海鷗4B相機。“那時候購買相機只是為了愛好,就想著多給家人拍幾張照片,平時有事沒事拍幾張,也沒想到去干專業攝影。”趙登勤說。
就連趙登勤自己也沒想到,他給家人拍的一張不怎么成功的照片,竟被照相館當成了展品。“有一年去濟南參加高考閱卷的時候,我去駐地旁邊的一家照相館洗印照片,店老板對我給女兒拍的一張玩小兔子的照片愛不釋手,非得要留下一張當樣片掛在店里。”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趙登勤癡迷上了攝影,1990年參加中國人民大學新聞攝影專業(山東班)學習。逐漸接觸到了不少的攝影知識。
沖洗膠片,充滿緊張和期待
當時為了學好攝影,為了能拍攝出一張好的照片,趙登勤每次拍攝前都會對著曝光表不斷地研究,拍攝什么樣的照片需要多少亮度,因為膠片相機只要快門一按下就不可能再更改了,照片質量的好壞只能憑著攝影者的經驗與技術。
拍攝的每張照片,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等待洗照片的時間,就像在等待著十月懷胎即將出生的孩子一樣,不知道是男是女,不知道有沒缺陷。每天都在緊張和期待中度過。
那時候,因為照片洗印也很麻煩,趙登勤自己在自家的衛生間弄了一個暗室,當時住平房,在暗室里處理照片只能選在晚上別人都睡覺的時候。冬冷夏熱,而且夏天還要忍受蒼蠅蚊子的攻擊。
膠片沖洗成照片可不能PS,拍得什么樣就是什么樣。
相機記錄下村莊的發展。有些照片沖洗時也能修補,但十分麻煩,趙登勤用鐘表上的表針做成小刮刀,對曝光不足的地方進行提亮處理,用毛筆對曝光過度的地方進行修補,一直到效果滿意為止。
全民攝影時代別太依賴“數碼”
2000年,趙登勤購買了第一部數碼照相機,用他的話來說,數碼相機的到來,一切都變得容易起來。
數碼相機拍照,效果當即就能看出來,但當年那種期待的心情不存在了。“現在洗照片也很省事,和洗印店聯系好后,直接通過網路把電子版傳過去,照片洗印好后托人捎過來,特別快,因為拍攝時就已經知道照片的效果了,而且電子版是可以被不斷復制的,也不怕出現無可挽回的結果了。”趙登勤說。
數碼時代的到來,全民都成為了攝影師,卡片相機、手機、平板電腦……等具有攝影功能的數碼產品的出現,讓攝影的門檻逐漸降低了。
PS等照片編輯軟件的出現,讓圖片有了更大地展示空間,曾經攝影上的各種難題在后期處理的過程中變得簡單,前期攝影不可能完成的問題也變成了現實。人在家里拍攝的照片,隨意變化的場景,海邊、草原、高山……
這一切在趙登勤看來,優秀的照片不能完全地依靠后期來實現,后期修改雖然很重要,但不能依賴它。它就像人的服飾行頭,沒有了人,再漂亮奢華也毫無生氣活力。紀實攝影就更不能后期造假。
2013年,趙登勤在武城升平廣場上舉辦了攝影展,一張張老照片勾起了觀看者的回憶,在城市的逐漸改造升級中,農村融進了城市、平房變成了高樓……照片里的場景成為了美好的回憶。
□見習記者 張月華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