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 簡 介
宋成海,山東夏津人,現居北京,1949年生,筆名墨濤,齋號藝寶齋。中國國家畫院李寶林導師山水畫工作室研究生,受教于張寶珠、李寶林、南海巖老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中華書畫協會理事、創作部畫家,榮寶齋特約畫家。作品多次在中國美協主辦的國家級展覽中獲獎,其中:《泉聲》獲“齊白石獎”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黃河頌》入選慶祝建軍八十周年美術作品展;《泉聲潤奇石》榮獲大連藝博會展優秀獎;《黑龍潭奇景》入選中國首屆山水畫藝術雙年展。
近日,由徐悲鴻國畫院華北分院舉辦的 《大山回響——宋成海現代彩墨寫實創新山水畫展》在河北邯鄲隆重舉行,共展出宋成海各個時期的精品力作100多幅,最大的畫幅長5.6米,寬1.8米,充分體現了藝術家心靈與大山撞擊后迸發出的生命交響。同時,宋成海還被授予該院第一任名譽院長,在晉冀魯豫乃至全國書畫界產生較大反響。
厚積薄發,變古為今
宋成海1949年生于山東夏津,筆名墨濤,齋號藝寶齋。從小受家庭熏陶, 8歲學書, 13歲學畫,先后拜欒慶禎、張琳、范士平為師,學習素描、速寫、炭精粉肖像以及山水、花鳥,練就了堅實的基本功。后來,又練習寫美術字,并在山東、河北臨城等地以畫毛主席像為生,熟悉掌握了油畫技法。上世紀70年代后,轉向界畫創作。在夏津工藝美術廠,歷任專業畫工、設計師、縣工藝美術廠書記、經理。為創新產品,到全國各地學習、寫生,收集資料,多次出國考察,開闊視野。上世紀90年代起,擔任夏津縣美協主席、德州市美協副主席,拜著名畫家張寶珠為師學習山水畫。 2005年考入中國國家畫院著名畫家李寶林山水畫研究生班。多年來,宋成海雖經受生活和重病的挫折,但對書畫藝術癡迷不改,愈挫彌堅。他堅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訓,鉆研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悠久而深厚的中國畫傳統,義無反顧地投入崇山峻嶺中,以范寬、李唐、龔賢筆法,米氏云山的墨法入畫,宋元遺韻猶存,傳統筆墨再現,從而使藝術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可貴者膽,所要者魂
李可染先生講藝術創新要“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就象 “無鞍乘野馬,赤手捉毒蛇”,宋成海謹記藝術大師的教導,不斷求新、求異、求變,努力將中國畫的本體語言最大限度融進西畫結實、豐厚的造型中去,使二者要素和諧交融,以鮮明的藝術個性力爭畫壇一席之地。他從北京畫院畫家南海巖先生用國畫筆墨表現西畫效果的人物畫中受到啟發,摸索著用國畫筆墨表現近似西畫效果的山水畫,并經南海巖先生親自指導,多次點評,在技法上再探討,在表現方式上再拓展,終于突破重重難關,促成了個人風格的初步形成。
他打破傳統構圖方式,吸納一切有益于表現的手段,如工具、材料、技法等,達到深厚而透明的色彩目標。他用線剛柔相濟,用大斧劈、小斧劈表現石質剛硬,云水則用披麻線條達到松動、柔和而富有節奏感的效果。他大膽地將意、境、情、形、色、光、影融會貫通,極力表現真山真水的雄譎乃至天地創造的神奇。通過多種筆法、墨法、色法、水法的探求和運用,使他的作品呈現出多種自然山川面貌。或密體寫實,或疏體寫意,或水墨細染,或彩墨輝映,或雄渾壯闊,或清靜幽深。他筆下的山至靜、至幽、至曠、至秀,他筆下的水至純、至真、至靚、至美,所謂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川浮而動、岳鎮而安”。以 “金農”體題畫,更使其畫韻長而含蓄,達到意境清曠悠遠、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談起個人藝術的突破與進步,宋成海感慨地說: “抓住傳統找現代,大自然里找題材。師古人兼師造化,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