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經歷了近一個世紀風風雨雨,面對晚年的生活,他淡定快樂。寫毛筆字、拉京胡、唱京劇,他樣樣愛好,并且一“玩”就是七十多年。說起快樂之道,他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最好的養(yǎng)生方式。
12歲拿起毛筆,就沒再放下
??? 張光前,1926年生于臨邑縣,12歲進入私塾學習。“當時的私塾和現在的學校有很大區(qū)別,一進去,先生就教我們寫毛筆字,這一寫就是一輩子。”環(huán)顧張光前的客廳不難看出老人對書法的熱愛,一進門的墻上掛著裱好的老人書寫的毛筆字,八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躍然紙上。
??? 客廳靠墻的位置擺著一個方形的桌子,就是平時老人寫毛筆字的書桌。桌子上還擺著老人前幾天剛剛畫好的墨竹圖,上面有老人寫的一首詩。繪畫也是老人自學的。“我上了五年私塾,一直不斷地看書學習,練習書法,1947年參加工作,是村里的一名小學教員。”當了兩年小學教員以后,老人就調到了臨邑縣公安局做審訊工作,也需要記錄,和寫字打交道。老人說,自己寫了一輩子的字,無論是毛筆字,還是硬筆書法,沒事就愛寫寫,寫字已經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說是一個愛好,其實就和我們每天都要做的吃飯、睡覺一樣,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 聞著老人家中淡淡的墨香,看著墻上掛著的毛筆字,聽聽老人講講過去的歲月,覺得也是一種人生的享受。
趕時髦,13歲愛上京胡
??? “那個年代的娛樂方式不像現在有這么多花樣,拉拉京胡、唱唱京劇在當時是件很時髦的事。”老人略帶調侃地說,他當時很愛玩,就和大家一起學起了拉京胡,誰知這個愛好陪伴了他一生。
??? 客廳的墻上掛著一個京胡,一看就很有年頭了。老人說:“之前,我一直在臨邑工作,1954年調到德州公安處,1956年才來到德州監(jiān)獄,在這里住了將近60年了。年輕的時候就喜歡拉京胡唱京劇,在德州監(jiān)獄離休后,更是京胡不離手。”監(jiān)獄宿舍居住的離退休老人比較多,大家閑來無事就聚在一起唱唱京劇,張光前負責拉京胡伴奏,經常唱上兩嗓子為大家助興。張光前性格開朗、為人忠厚,在小區(qū)很受歡迎,老人樂觀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感染著其他老年人,很多人也愛上了京劇。
??? 受老人的影響,張光前的兒孫們也都喜歡京劇,二女兒在單位聯歡會的時候演唱了《紅燈記》中的一段,深受大家的好評。談到這些,老人很是欣慰,89歲高齡,兒孫繞膝,盡享天倫之樂,老人說自己這輩子很知足。“只要活著,就要活得開心、健康,有滋味。”張光前說。
做喜歡的事情是最好的養(yǎng)生之道
??? 老人已經年逾九旬,但是精神矍鑠,平時的衣食住行自己都能解決,不需要別人的照顧,這對于一個將近九旬的老人來說真的很難得。“我1999年時被山東省政府評為健康老人,至今已經蟬聯十年,并獲得一枚銀牌,這些都源于我平時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老人平時很少生氣著急,時常面帶微笑,再大的事情都有解決的時候。寫寫字,拉拉京胡,唱唱京劇,聊聊天,享受天倫之樂,這些就是老人的長壽秘訣。
??? 老人告訴記者,到了這個年紀,最難得的就是健康和快樂,自己平時并沒有刻意的養(yǎng)生,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吃些粗茶淡飯,這些足以讓自己健康和快樂。□實習生 李若雪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