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倆忙個不停,但每小時只能做40多個宋樓火燒。
鍋上烙,火里烤,做起來很麻煩。
八十九歲的奶奶(左二)常對他做的火燒給予“點評”。
和面要用杠子壓,火燒才有勁、筋道。
看著自己做的火燒,李吉文像端詳藝術品。
3月23日,夏津縣宋樓鎮姚莊村村民李吉文和妻子像往常一樣,5點鐘起來和面,為做宋樓火燒開始做準備。 “我家可以說是宋樓火燒‘世家’,從俺老爺爺李茂壽開始,宋樓火燒在俺家已傳承了100多年,歷經4代。 ”李吉文說。
宋樓火燒,老百姓也叫“氣火燒”,皮薄得幾乎透明,別看皮薄,還有瓤,所謂的瓤,就是層,這看似透明的火燒有6層,瓤多了,吃起來酥。
制作宋樓火燒是個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活。本來很薄的皮要疊成6層,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經過訓練是很難做好的。要想達到面的“最佳”狀態就更難,天冷天熱、濕度不同,和的面也不一樣,和面不只是用手揉,還要用杠子壓,這樣和出的面才有韌性。李吉文說:“從學徒到成手,至少得3年工夫。 ”。
宋樓火燒在李家傳到第四代,如今只有李吉文一人在堅守著這祖傳的手藝了。說起今后的發展,李吉文停頓一下,長嘆了一口氣,他說:“百余年的傳承,宋樓火燒已經成了當地的名小吃,我真想讓它發揚光大,雖然它已收錄到夏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且正準備申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現在的年輕人沒有人愿意學這種手藝,我能做的只能是自己堅守著。我想用我的堅守,讓這種傳統的名小吃繼續存在,只要存在,就會有希望。 ”
□本報記者周坤王志偉本報通訊員王堯玉龍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