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獨自照顧婆家的四位患病老人,并撫養兩個侄子長大成人
見習記者 高暢 攝影報道
45歲的孫洪香是禹城市辛店鎮人,這個年紀的她本應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舒適生活,但現實卻并不如人意。自打嫁入婆家,孫洪香便成為了家中的頂梁柱。孫洪香的丈夫常年在北京工作,留下孫洪香獨自在家照顧一個癱瘓的公公和三個智障叔公公。之后,婆家的嫂子和哥哥相繼因病去世,留下兩個還在讀書的侄兒,加上孫洪香自己不滿十歲的兒子,養家的重擔全落在了這個女人的肩上。正當所有人認為她會離開的時候,她堅持了下來,二十多年如一日,孫洪香用柔弱雙肩撐起了這個家,用堅韌詮釋了她的價值。
比媽還親的是嬸子
1991年,孫洪香的大嫂因腦炎去世,1998年,大伯哥也因病辭世,留下了兩個十多歲還在念書的侄兒。孫洪香感覺世界一下子就黑了,“兩個孩子的吃穿用學全都落在我身上,那幾年,日子真叫一個難過。”
袁建是孫洪香的大侄子,說起嬸子,袁建眼中含著淚。“我的嬸子比媽還要親,她不僅將我撫養成人,還在我最無助、最迷茫的時候給了我愛,嬸子是我一輩子的恩人。”袁建上學晚,14歲時還在讀小學,那年母親去世后,袁建心如死灰,常常逃學,無論老師怎么教育都不行。最后還是孫洪香出面,與袁建促膝長談。“那天,嬸子和我聊了一晚上,教育我要好好學習,成人成才,這樣才能慰藉媽媽的在天之靈。”
袁建告訴記者,孫洪香供養他長大讀書、幫他成家娶媳婦,做到了母親所沒能做到的,他被嬸子的人品深深打動。“嬸子為了補貼家用,經常晚上做手工到下半夜,她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
弟弟袁飛也是孫洪香拉扯大的。袁飛大學讀了五年,花了五萬多元錢。有一年,孫洪香東拼西湊剛剛給袁飛湊夠六千元學費,下午又要四處籌錢給老大袁建訂婚,光是這件事,就足以看出孫洪香對倆侄子的重視。“我也沒白疼倆孩子,他們很懂事很孝順。老大現在在城里開了飯店,老二大學畢業后考上了外地的公務員,都成了家立了業,我心里的石頭也算落地了。”
比子女還孝的是兒媳
孫洪香婆家三個叔公公都是智障,僅有五六歲孩子的智商,且因此一直沒能娶到媳婦,都由她家照顧。由于丈夫接替了公公在北京中鐵十一局的工作,所以這一家便全指望孫洪香了。“這三個老人就像活寶一樣,吃飯時喊一聲全來了,一說干活都跑了,人影都找不到。不過給他們做個示范,他們還能比著干一點。”說起三個智障老人,孫洪香哭笑不得。
嫁入婆家之后,孫洪香便卷起袖子當起了這個家的女主人,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她操辦。也正是在那時,孫洪香學會了開拖拉機。“當時大家心目中還是認為男耕女織才是正事,好多人都對我指指點點的,但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家里只有我這一個健全的成年人,所以我就得有擔當。”之后,孫洪香常常開著拖拉機帶著家里的老人下地,因為她不放心把他們留在家里無人照顧。
2003年,孫洪香的公公腦血栓發病,失去了自理能力。孫洪香的擔子更重了。不僅要忙農活,照顧四個老人便成為了孫洪香最重要的工作。喂水喂飯,擦洗身子,端屎端尿。孫洪香的雙手已滿是老繭。
走進她家,只見屋內收拾得十分干凈,沒有一點異味。公公也在她的精心照料下,面色紅潤,身上沒有半點褥瘡,完全不像一個常年臥病在床的患者。老人雖不怎么說話,但可以看得出,這個兒媳婦,就是他們老哥兒四個最親的人。
好榜樣帶動整個村莊比孝
當孫洪香家中的波折一個接一個來臨,當所有人都認為她會撐不下去的時候,孫洪香卻從未放棄。辛店街黨支部書記宋玉寶告訴記者,那時村里的人都在瞅著看著,大家都認為剛過門的媳婦一定不能撐起這個家。
但孫洪香堅持了下來。“不是有句話叫‘既來之則安之’嘛,俺沒讀過什么書,不過也差不多知道啥意思,我既然嫁到了這個家,就是這個家里的人,家里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我得對這個家負責啊!”孫洪香說話時總是笑呵呵的。
趙秀梅是孫洪香的鄰居,見到記者采訪孫洪香,趙秀梅趕忙告訴記者:“洪香絕對是我們村甚至是咱德州人品最好的,這樣的媳婦沒的找!”鄰居們聽趙秀梅這么說,紛紛點頭稱贊,“她就是我們全村的榜樣,帶著我們整個村子比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