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香在給癱瘓的公公擦拭身體。
她是禹城市辛店鎮一位農村婦女,結婚24年來和丈夫分居兩地,一人撫養兩個侄子成人,伺候4位癱瘓、智障老人,但她始終樂觀——
6月3日,禹城市辛店鎮辛店社區45歲的孫洪香站在自家麥田地頭上,呼吸著甜甜的麥香,豐收的喜悅蕩漾在臉上。這時,她的侄子袁建打來電話問詢:“嬸子,咱家麥啥時割,我回家收麥。 ”
孫洪香高興地說:“這兩個侄子沒白養啊,隔三差五往家里打電話,孝順著呢。”
“孩子,嬸子就是你倆的娘”
1991年2月,孫洪香的大嫂因病離世,留下14歲的袁建和12歲的袁飛。
辛店社區黨總支書記宋玉寶說:“當時村里人議論,這倆孩子正是調皮搗蛋的時候,新媳婦能照顧得了嗎?這樣一家子,這媳婦待不住。 ”
可誰也沒想到,剛過門3個月的孫洪香卻盡心盡力地給兩個孩子當起了“娘”,吃的用的全操辦,每天早早起來給孩子做飯,天剛轉涼就做好了過冬棉衣。
“我嬸子就是我親娘,沒她就沒我們這個家。 ”說起嬸子,袁建十分動情,他說,母親去世時,自己和弟弟難過得吃不下喝不下,是嬸子一把攬過他倆:“你倆好好念書,啥也別管,我養你們。因家里困難,嬸子多年都沒敢要自己的孩子。 ”
7年后,大伯哥又去世了。孫洪香對侄子說:“別看你爸沒了,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你倆供出去。 ”此后,袁建中專畢業后訂婚、結婚,袁飛考取了青島理工大學,5年花了5萬多元。
“為給這倆孩子湊學費、娶媳婦,洪香白天打燒餅賣,晚上熬夜給人家做手工藝品,12點以前沒合過眼。 ”鄰居安桂蓮說。
現在,袁建在禹城市里做買賣,弟弟考上了公務員,都已成家生子,但有什么事他們還是愿意和嬸子說。去年,袁建和嬸子在地里收棒子,看著嬸子因勞累日漸駝背,袁建忍不住落淚:“嬸子,你就是我親娘! ”
“4個老人,哪個都要照顧好”
在照看兩個侄子的同時,孫洪香還伺候著患腦血栓臥床的公公和3個智障的單身叔公公。
1990年11月,孫洪香結婚時,丈夫袁振海已在中鐵六局上班了,因常年在北京,家里一點兒顧不上。結婚24年,孫洪香只去過北京3次。為養活一家子,她是里外一把手,家里地里的活干嘛嘛行,還學會了開拖拉機。
“這幾個老人都是活寶,家里的油瓶子倒了都不去扶。 ”孫洪香說起他們又好氣又好笑的往事兒哭笑不得。公公癱瘓12年,孫洪香每天給他調劑飯菜,端屎端尿,按摩保健,老人面色紅潤,若不是躺在床上,都不像病人,屋里更是沒有絲毫異味。
“嫂子不容易,每天把大爺照顧得沒話說。 ”孫洪香的院中妯娌唐秀芳說。 “是啊,還得照顧那3位呢,這媳婦沒處找。 ”說起孫洪香,鄰居一致贊嘆。
孫洪香笑著說:“都是老人,能管的我一個也不落下。 ”
“兒子,媽最虧欠你”
為照顧整個家,兒子袁夢6歲就被送到禹城市的寄宿學校,初中去北京讀書,今年高考。孫洪香說:“我最虧欠的是兒子,考試這幾天,真想去給他做幾頓飯,可這個愿望實現不了,就盼著兒子考個好成績。 ”
村里人看著孫洪香這般受累,以為她早晚挺不住,但她始終樂呵呵:“我舍不下他們,既然舍不下,就好好照顧唄。有時老公打電話囑咐我別累著,哪能不累呀,心里有委屈就哭給他聽。哭過后,就想:我要是不高興了,這個家就沒個亮兒了。我必須每天都快樂,這個家才能支撐下去。 ”□本報記者 李靜 唐志梅 本報通訊員 邢飛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