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全國老齡人口總量最大且老齡化進程較快的省份。截至2023年底,山東省常住人口1.01億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391萬,占比23.62%。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一人失能 全家失衡”的社會性難題逐步凸顯。
十余年來,山東逐步建立起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體系,扭轉了失能人員,特別是失能老年人“機構不能醫、醫院不能養、家庭無力護”困局。同時,通過統籌用好長期護理保險政策,山東在激發銀發經濟發展潛力、培育新業態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山東省聊城市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上門為行動不便患者提供醫療服務。(資料照片)
參保人數超5173萬 位居全國第一
長期護理保險,是為年老、疾病或傷殘導致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人員,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及與之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服務或資金保障的一項社會保險制度,被稱為繼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五大險種之后的“第六險”。
長護險與基本醫療保險有何不同?山東省醫保局待遇保障處處長李偉光介紹,長護險主要保障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人員,比如部分腦溢血后遺癥患者、車禍造成的癱瘓人員,他們日常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家人幫助才能完成吃飯、穿衣、大小便、洗澡等基本生活。
“老年人是長護險制度的重點保障對象。”李偉光說,相比之下,基本醫療保險的保障對象是醫療保險參保人中的患病人員,范圍更為廣泛。此外,長護險支付范圍為基本生活照料及與之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服務,比如心率、脈搏、血壓和呼吸等生命體征監測,長期臥床造成的褥瘡護理,為排痰困難患者叩擊胸背幫助排痰等;而基本醫療保險主要對參保人員門診或住院發生的基本醫保目錄內藥品、各類化驗檢查等診療項目、床位費等醫療服務設施費用進行報銷。
作為人口大省,山東省多年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長護險工作在全國起步較早。2012年青島市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2014年山東開展首批城鎮職工長護險省級試點,至2021年,山東實現城鎮職工長護險全覆蓋。
在此基礎上,山東部分地市于2018年啟動城鄉居民長護險試點,2022年山東在全省范圍推行居民長護險工作。截至目前,山東長護險參保人數超過5173萬人,位居全國第一。
山東省醫保局副局長黃曉軍表示,目前,山東長護險平均報銷比例達到80%左右,累計有40萬人享受到長護險待遇,基金支出109億元,在確保失能人員“接受到服務、住得起機構”同時,也減輕了失能人員家庭經濟壓力和事務性負擔。
今年7月,經山東省政府同意,山東省多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長期護理保險擴面提質助力銀發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山東要實現居民長護險全覆蓋。
全面實現長護險異地待遇保障
今年8月初,山東省德州市醫保局收到一封來自青島張女士的感謝信,信中寫道:“長護險不僅為他提供了必要的醫療護理和日常照料,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全家感受到了溫暖與安心。”
信中的“他”,是張女士的父親,多年前從德州來到張女士定居的青島生活。6年前,因為腦血栓病情嚴重惡化,張女士的父親整日臥病在床。從起床、如廁到穿衣、喂飯,對父親數年如一日的照護,是張女士及家人負擔最重的工作。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口流動性加強,許多失能老人像張女士父親一樣,存在跟隨子女異地生活等情況,迫切需要在異地享受長護險待遇。近年來,山東濰坊、威海、臨沂等地市陸續探索開展異地居住失能人員長護險待遇支付工作,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為讓全省更多失能人員享受長護險待遇,2024年3月,山東省醫療保障局印發《關于做好異地長期居住失能人員長期護理保險待遇支付工作的通知》,要求自今年7月1日起,在全省范圍內啟動實施異地長期居住失能人員長護險待遇支付,并對人員保障范圍、評估流程、支付方式、待遇政策等進行明確。由此,山東成為全國第一個全面實現長護險異地待遇保障的省份。
今年7月,張女士的父親第一次享受到長護險待遇1953元。“在我們家庭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這項政策成了我們堅實的后盾。”張女士說。
服務供給快速增加 基層是主力
隨著山東長護險工作持續提標擴面,全省承擔長期護理服務的機構同步發展,服務供給得到大幅增加。山東省醫保局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省長護險定點機構有2908家,其中,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醫療機構占60%左右,養老機構和護理院占40%左右。
黃曉軍告訴記者,得益于山東長護險政策的大力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各出“絕招”,正加快滿足社會對失能人員長期護理的迫切需求,讓他們既可以在家中享受上門護理,也可以到專業機構享受機構護理。
家住濟寧市汶上縣軍屯鄉戚姬村的郭瑞連,因為患有腦梗死、頸動脈閉塞等疾病,臥床已有2年多時間。他的體內留有胃管和導尿管,每次更換,都需要租車去醫院,家庭負擔很重。
2023年,汶上縣開始打造“汶馨長護”醫保惠民服務品牌,鼓勵引導基層衛生院送長護服務上門。臥床的郭瑞連自此免于辛苦奔波,護理員一周上門5次給他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務;醫生、護士1個月3次上門巡診,為他提供更換胃管、導尿管等專業服務。得益于此,老人的身體、精神狀態有了較大改善。
“長期照顧病人的那份艱辛,常人根本無法理解。失能老人住在我們這兒,能讓他們的家人得到解脫。”自從醫院成為淄博市居民長護險試點以來,淄博高新區石橋中心衛生院護士長平冬和她的護士團隊尤為忙碌:為住院的失能老人,每周洗一次澡,每天擦身洗臉,每隔1小時平整病床床單;剪掉病服的后背部分,減少臥床的不適感;手工制作耳廓護墊,避免壓瘡……
但也正因如此付出,平冬團隊的服務得到群眾發自內心的認可。“有的家屬趕集路過衛生院,特地走進來,從口袋里掏出一把糖塞到我們手里。”平冬說。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養結合機構是承擔長期護理服務的主體。”山東省衛生健康委二級巡視員葛玉桂介紹,山東將持續支持符合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養結合機構積極申報長期護理定點單位,支持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轉型為醫養結合機構或利用閑置資源開展醫養結合服務,不斷滿足失能老年人醫養需求。
目前,泰安、日照等地市將鄉鎮衛生院的閑置資源,與村敬老院、幸福院的空余場所有機整合,構建起醫、養、康、護相結合的新型服務模式,推動彌補了部分農村地區醫療護理資源欠缺的短板。
黃曉軍表示,為了充分發揮社會資源服務優勢,山東正引入商業保險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長護險經辦服務,拓寬商業保險機構業務范圍。
銀發經濟新業態初現
黃曉軍介紹,目前,山東各市普遍將協助進食進水,面、手、足清潔,沐浴,壓瘡預防護理及指導等生活照料項目,以及氧氣吸入、血糖測定、一般物理降溫、吸痰護理等醫療護理項目納入長護險支付范圍,長期護理服務供給實現從“保基本”向“提質效”升級。一些有條件的地市還設立了護理服務套餐、提供“一人一方案”精準服務。
得益于政策支持,山東銀發經濟的發展潛力開始得到釋放。比如借助社會力量,山東累積培訓護理服務從業人員12多萬人次,拉動全省城鄉勞動力就業近8萬人。德州市醫保局聯合市婦聯開展婦女護理員招聘活動,800余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入到護理員隊伍。
為了破解康復輔助器具價格高“買不起”、使用周期短“不想買”、產品渠道少“買不到”等難題,2022年5月,濱州市在全省率先開展職工長護險康復輔助器具租賃工作,推動“長期護理保險”和“康復輔助器具租賃”雙試點融合。
濱州市醫療保障局黨組書記孔磊告訴記者,通過問卷調查、專家論證、實地調研等方式,濱州目前將3大類55種群眾需求較大的輔具納入長護險保障范圍。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已有754名失能人員通過長護險租賃到適宜的康復輔助器具共計1628件,為群眾節省購買資金420萬元。“許多原本因行動不便而無法出門的失能人員,現在借助租賃的電動爬樓機、輪椅車等設備,能夠重新走出家門。”孔磊說。
這一探索不僅為失能人員帶來利好,也同時賦能產業升級,助力銀發經濟發展。濱州通過競爭性磋商的采購方式,確定康復輔助器具定點租賃機構,并將租賃價格壓縮到合理水平,既保障了患者的權益,又促進企業的產能提升。目前,當地共引導13家康復輔助器具生產、銷售企業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步入標準化發展之路,逐步形成康復輔助器具生產、銷售、配送、租賃一條龍產業,年產值增加3800萬元。
“通過以租代購、長護補貼、上門服務等模式,我們初步實現了失能群眾、健康產業、醫保基金‘三方共贏’。” 孔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