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東兩場文化活動世人矚目。
一是泰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之際,山東組織開展以“中華泰山 國泰民安”為主題的系列活動,禮贊錦繡河山,祝福偉大祖國。
一是孔子。今年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誕辰2575周年。9月27日至10月7日,2024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在曲阜舉辦。9月28日,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在山東曲阜舉行,全球各地文廟同步舉行祭孔大典。
泰山和孔子都在山東,但一為高山,一為文化巨子,卻產生出重要的比較價值。
從文化上說,泰山和孔子,也都有各自的獨立性。泰山,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為高大挺拔而形象安穩,人們很早就對其產生自然崇拜,并將其人格化和神圣化。據《史記》記載,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及以后的堯舜禹時代,就有“及岱宗”和拜祭泰山的活動??鬃樱俏覈寮覍W說的開創者,通過倡導“仁義禮智信”的核心價值和“溫良恭儉讓”的行為模式,樹立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奠基者。
泰山和孔子產生關系,是在孔子長大成人之后。一是孔子到過泰山。司馬遷在《史記》中并沒有直接提及孔子過泰山和登泰山,唯一提及泰山的是孔子臨逝前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但是根據《史記》中對孔子到過齊國和齊魯兩國夾谷會盟的記載,以及相近年代的記述,人們分析,孔子起碼有三次到過泰山??鬃?5歲到齊國,泰山是齊魯分界線和必經之地;夾谷現今位于濟南市萊蕪區附近,這個地點位于泰山東麓;戰國時期孟子的著作《孟子·盡心上》中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p>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孔子自衛返魯??鬃哟藭r已是68歲高齡,漂泊奔走了14年。老年歸國,心情復雜,途經泰山時,感慨萬分,他寫下了《丘陵歌》:登彼丘陵,峛崺其阪。仁道在邇,求之若遠。遂迷不復,自嬰屯蹇。喟然回顧,題彼泰山。郁確其高,梁甫回連。枳棘充路,陟之無緣。將伐無柯,患茲蔓延。惟以永嘆,涕霣潺湲。因此,孔子活著的時候,和泰山多次產生“到過”的交集。
不但如此,孔子文化活動也和泰山產生交集。孔子晚年回到魯國,整理古籍。顏回協助孔子整理《易經》,但因勞累過度,于41歲去世,此時孔子已經71歲,孔子在顏回對《易經》所作整理的基礎上,又經過“韋編三絕”的辛勞,才給后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經》。《易經》是和泰山文化密切的一部著作,《周易》在《履》卦之后第11卦為《泰》卦,“履而泰,然后安”,被認為是泰山“國泰民安”喻意的最早源頭。還有一個成語叫“否極泰來”,也與《周易》第12卦為《否》有關。此外,孔子刪定的《詩經》中,《魯頌·閟宮》有“泰山巖巖,魯邦所詹”之句,是歷史典籍記載中最早吟詠泰山的詩句,可見孔子對泰山的尊崇。
但孔子和泰山最大的文化交集,不在生前,而在死后。公元前134年,儒家學派思想家董仲舒正式向漢武帝上書,請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正式把儒學作為漢朝的治國思想。儒家思想從此成為古代社會中央集權道統思想,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開創者,地位尊貴。在“獨尊儒術”的同時,董仲舒宣揚天是萬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兒子,代表天來統治臣民。
在這種背景下,從遠古就已被神圣化的泰山,成為儒家所定義的政治文化高山,成為“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君權天授”的最佳地點。正如泰山研究專家、泰山學院教授湯貴仁說:“泰山是古代皇帝與天地對話的地方。”在儒家學說影響下,古代帝王到泰山封禪,形成了世界上獨有的數千年不斷的泰山帝王封禪文化?!妒酚?封禪書》有遠古七十二帝王朝拜泰山的記載。據史書記載,自秦代到清朝2000多年間,先后有秦始皇、漢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12位帝王到泰山封禪。
在一代代封禪文化影響下,泰山被視作“國泰民安”的象征,成為“中華第一山”。與此同時,孔子的文化價值也受到空前重視,漢武帝“獨尊儒術”,司馬遷稱呼孔子為“至圣”,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贊譽之。此后歷朝歷代加封不斷。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封孔子為“文圣尼父”,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封“至圣文宣王”,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代定孔子謚號為“至圣先師”,清代順治帝時定孔子謚號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2000多年中,不斷改朝換代,但孔子“至圣”地位沒有動搖。
可以說,在儒家學說成為社會主導思想后,泰山和孔子都迎來了文化重塑。泰山是山中唯一,孔子是人中唯一,這兩個“唯一”也隨即發生深度交融。
泰山的建筑及取名,體現出和孔子文化融合特征。泰山山頂有孔子廟;祠祀泰山神的岱廟,其正陽門東偏門為仰高門,取“仰之彌高”之意;西偏門為見大門,取“見山川之大”之意。廟中仁安門,取《論語》“仁者安仁”之意;后門厚載門,又稱魯瞻門,取“魯邦所詹”之意。岱廟前的通天街,古名景巖街,也是取景仰巖巖泰山之意。
這種交融更體現在泰山詩文石刻中。唐代詩圣杜甫《望岳》詩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正是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注釋。明人《紅門驗單官題名碑》說:“泰山,山之至也;圣人,人之至也;經文,文之至也。”最能準確表達孔子與泰山相融關系的,是清人汪稼門的《孔子崖詩刻》,其中有一句“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p>
孔子是“圣中泰山”,泰山是“岳中孔子”,古老的泰山和人間留跡73載的孔子,就這樣發生了深度文化交融。泰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是具象的;孔子,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是抽象的,二者都深刻塑造了中國人的形象精神。
(大眾新聞記者 周學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