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港口日照港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
金秋十月,正是收獲的季節。在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東部的網箱養殖區,排列整齊的網箱成方連片,迎來了收魚的好時機。
“這個網箱養的綠鰭馬面鲀,在5月中旬放養的時候是1厘米左右,現在長到了20多厘米,目前市場行情很好。”日照盛隆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員工王民說。10月中旬開始,日照市各水產企業通過網箱養殖的許氏平鮋、綠鰭馬面鲀和石斑魚等開始收獲,陸續發往全國各地。
山東,依海而立,向海而興。綿延3000多公里的海岸線和近16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孕育了山東向海圖強的“深藍夢”。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激勵山東要發揮海洋資源豐富的得天獨厚優勢,經略海洋、向海圖強。牢記總書記囑托,山東深入推進新一輪海洋強省建設“十大行動”,努力做好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遼闊的蔚藍海域正煥發出新的活力。
挺進深藍
向大海要發展
在煙臺長島南隍城海域,一座座大型“海上糧倉”巍然矗立于海天之間。它們是“經海”系列深海智能網箱,也是亞洲最大的量產型深遠海養殖平臺。
“與傳統網箱養殖不同,只需操作數字化系統,便可完成養殖任務。”在去年剛投入使用的“經海005號”智能網箱平臺,技術人員王殿超介紹,該網箱深度達到30多米,養殖的海魚能在其中充分游動,獲得類似野生的生長環境,年產漁獲可達1000噸。
去年底,山東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獲批成立,成為中國首個海上經濟開發區。擦亮這張新名片,長島正以更大力度深化產業培育模式變革,“大漁帶小漁”接力養殖便是探索出的新模式之一。“漁民在近岸海域養殖小魚,等魚長到合適規格,再由企業放到深海網箱內養殖。”南隍城鄉黨委書記、鄉長葛猛說,這種方式使養殖周期縮短1年,漁戶效益增加1倍,實現企業與漁戶合作雙贏。
在山東,以漁業為代表的傳統海洋產業,在高端化、智能化裝備的加持下走向轉型升級之路。與此同時,海洋催生出的一批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成為推動山東踏浪前行的重要動力源泉。
近日,位于乳山市南側海域的國家電投半島南U1場址二期海上風電項目完成全部風機吊裝,向并網發電邁出關鍵一步。“半島南U1場址項目投產后每年可為社會提供清潔電能約25.5億千瓦時,節省標煤消耗約82.9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29.9萬噸。”國電投(山東)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公司正在積極組織海纜施工和機組調試,加快各項并網準備工作,確保10月底完成全容量投產。
今年以來,山東海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進中提質,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上半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8344億元,同比增長6.1%;主要海洋產業實現增加值3767億元,增長6.9%。海洋傳統產業穩中有升,新增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5家,總數達72家,數量和規模均居全國首位。海洋新興產業加速培育,海洋電力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4%。
開放創新
打造世界級海洋港口群
近日,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有限公司向山東港口渤海灣港集團濰坊港正式頒發《碳中和評價證書》,標志著濰坊港建成全國首個“零碳港口”。
“我們以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完成了對傳統火電的替代,目前全港已實現能源綠色‘零碳’排放。”山東省港口集團濰坊港有限公司總經理孫超說,清潔能源不僅為濰坊港每年節省用電成本約960萬元,而且每年可節省標煤2.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7萬噸。
港口作為基礎性、樞紐性設施,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戰略支撐作用。從過去“一群港”到如今“港口群”,經過整合,山東海洋港口群已成為我國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重要交通樞紐。今年上半年,全省港口新增海運外貿航線13條,總數達255條,居我國北方港口首位。
一流的港口離不開一流的技術。全球首個“氫+5G”智慧碼頭、全球首創智能空中軌道集疏運系統、全球首創“全系統、全流程、全自動”干散貨專業化碼頭控制技術、全國首個液化油品智腦生產管控系統……一批全球、全國首創在山東港口誕生,推動港口越來越“聰明”,綜合效能大幅提升。
從港口一隅放眼海洋發展全景,山東持續深化海洋科技創新,推進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強。2021年—2023年,海洋科技資金投入達36.5億元;約有50家“國字號”海洋科研機構集聚山東;海空信息感知與處理技術、極地深海信息感知與智能探測、深海裝備智聯網等省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擁有20多位全職住魯海洋界院士,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真金白銀”的投入換來海洋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今年以來,“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開發工程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攻關三文魚國產化繁育,成功實現誘導“偽雄魚”,突破人工繁育“卡脖子”難題;中船發動機公司成功交驗國內首臺甲醇雙燃料低速機……海洋科技優勢正轉化為經略海洋的山東實踐。
系統保護
共建人海和諧畫卷
滿眼皆是碧海沙灘,不時有海鷗在頭頂盤旋……國慶假期,正式對外開放不久的日照海龍灣景區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體驗。
“海龍灣是我國首個退港還城修復整治工程,也是國內首個港口岸線退還生態岸線的實例。”山東港口工程管理咨詢公司項目管理事業部副主任孟凌峰說。2019年,海龍灣項目完工,投資近6億元,修復生態岸線1882米,新增沙灘面積約46萬平方米,讓昔日黑乎乎的煤堆場,蛻變成了今日城市新地標。退港還海后,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江豚頻繁出現,數量眾多的太平洋蠵龜、黃嘴白鷺在此棲息,成為海龍灣自然環境和水質大幅改善的生動證明。
海洋環境保護是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山東深入推進美麗海洋建設,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持續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一灣一策”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岸灘環境整治,系統提升海灣生態環境質量。同時,山東制定了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將海洋環境質量納入生態補償范圍,按照“污染者付費、保護者得到補償”的原則,把海洋環境治理成效與經濟利益掛鉤,建立起海洋生態保護與補償管理長效機制。
如今,一幅人海和諧的美麗畫卷在齊魯大地上徐徐鋪展。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95.6%,刷新監測紀錄;滸苔綠潮防控處置成效顯著,全年岸灘清理滸苔較上年減少約93%;累計建成國家級美麗海灣4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一……越來越高的海洋“顏值”勾勒出海洋強省建設的亮麗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