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讓農村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基礎設施不完善,垃圾處理缺乏長效機制和有效監督的問題仍然普遍存在,為使鄉村衛生得到徹底改善,鄭家寨鎮——
□記者 劉春霞通訊員 魏明葉 報道
德州新聞網訊 近日,記者看到,鄭家寨鎮欒家村大街上,一輛垃圾清運車像往常一樣駛過來,村民欒好云提著一天積攢的兩袋垃圾正出門。“家門口就有垃圾箱,垃圾車還準時準點地轉,可方便了大伙兒處理垃圾嘍!”欒好云告訴記者。“自從鎮上將垃圾清運外包給一家公司,這輛垃圾車就沒有停轉過。現在,村里的人都養成了生活垃圾‘進箱’的好習慣,環境好了,大伙兒的自覺性也高了。”欒家村村支部書記欒金香說。過去,村頭溝邊,隨處可見附近居民傾倒的生活垃圾。現在,欒家村大街上幾乎連個塑料袋都瞧不見。
有這種變化的,不只欒家村一個村莊。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以來,鄭家寨鎮先后對各村進行了環境整治,配備了保潔員、垃圾箱、垃圾池,衛生清掃實現常態化。但全鎮有90多個村莊,垃圾清運仍然是個大問題,靠鄉鎮聘請人員的方式,不僅效率低下,投資也不小:按兩輛垃圾車、每輛車配備兩個人來計算,每月光工資投入就超過1萬元。
2014年底,鄭家寨鎮開始探索實行政府購買服務、垃圾清運市場化的運作方式,與城區一家有資質的公司簽訂了服務協議:鄉鎮每月出資1.5萬元,公司承包全鎮各村每日的垃圾收集與清運。“這樣一來,就形成了‘政府出資、市場運作、全民監管’的模式,各村群眾、村支部書記和管區書記都是直接監督人,清運不到位的地方,既能向公司提意見,也能向鄉鎮反映。公司自己也有一套考核機制,市場化下的服務更加專業。 ”該鎮分管城鄉環衛一體化的副鎮長劉濤說。
按照協議,公司的兩輛環衛車每日逐村行駛,對90多個村莊、300多個垃圾收集點進行清理,確保各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轄區內垃圾處理全覆蓋。一年下來,垃圾處理高效化的作用開始顯現:各村都形成了定點收集、定時清運的垃圾處理模式,刮風下雨時村莊內垃圾四散的現象一去不復返。“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關鍵還是實現垃圾處理上的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市場化運作是最為直接的途徑。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提高監管力度,培養村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推動農村環境徹底改善。 ”劉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