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孫君
??? 每天晚上下班后對患者的診斷記錄進行整理,是安德街道社區門診劉朝珍大夫多年不變的習慣。“只有詳細了解病人每天的治療情況,才能更好地為病人服務。”劉朝珍說。
??? 劉朝珍今年59歲,從醫已經30多年了。他生長在一個少醫缺藥的年代,小時候經常看到村里人生病后因得不到救治而痛苦萬分。那時,他就想,如果有機會一定學醫,幫助鄉里鄉親解除病痛的折磨。上初中時,得知班主任李永文老師是濟南針灸協會的理事,劉朝珍就經常向李老師學習。當時沒有針灸模型怎么辦?劉朝珍就在自己的身上找穴位,邊扎邊練習。初中畢業時,劉朝珍就熟練地掌握了針灸技術,還用針灸治愈了學校里的部分師生面癱、面麻等疾病,這也為他帶來了繼續學醫的動力。高中畢業后,雖然考取了師范學校,但劉朝珍沒有放下鐘愛的醫學,在大量閱讀醫學書籍的同時,利用課余、假期的時間在學校、校外義診。師范畢業后,劉朝珍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義渡口鄉衛生院參加工作。“要想練就真本事,就不能怕吃苦,就得多付出。 ”劉朝珍說。在自己喜歡的崗位上工作,劉朝珍盡職盡責。工作中,別人不愿意干的、臟的、累的工作,他搶著去;為敬老院的老人無償護理,他爭著上;為了提高自己的醫術,他還自費到大連、上海等地的軍事醫院、知名醫院去進修學習。就這樣,劉朝珍的醫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積累了很多自己的方式方法。“診治和治療過程中,不能‘跑直道’、‘論死理’,很多病癥看到的癥狀只是它的表象。要通過望聞問切,結合診斷才能下出結論,如果各種方式不能確診,就建議患者到大醫院結合設備進行診療。 ”劉朝珍說。多年來,劉朝珍堅持務實求是、醫者父母心的原則,換位思考把病人當成自己,設身處地的為病人著想,讓病人少花錢治好病,能用2元錢治好病的藥方,不用3元的,能用3元治好的不用4元的。西班牙小區居民田忠1歲半的孩子,經常出現患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等,多次到德州某醫院就診,只能治標不治本,經劉劉朝珍望聞問切給以臍療、口服藥物、肌肉注射的方式治療3天就痊愈了,僅花了43元。糜鎮孟家村68歲的婦女劉氏,因患高血壓、心臟病、腸系膜淋巴結炎久治不愈,專程來找劉大夫診治。劉大夫為其認真分析病情,經過14天的治療,老人的病情得到改善,血壓、心跳都正常,僅花350元醫藥費。劉氏老人很高興,為劉朝珍制作了一面錦旗。像這樣,劉朝珍開小藥方治大病的情況還有不少,糜鎮、鄭家寨等方園40華里的一些患者打聽著劉朝珍的名字來診治,平均每天診治病人30多人,并為他們節省醫療費600多元。
??? 就這樣,在劉朝珍的治療下,無數病人重獲健康,很多病愈患者甚至自發制作錦旗、自題書法,送給劉朝珍表達感激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