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140畝耕地集約化管理,38戶村民種地不操心
德州新聞網訊記者路龍帥本報通訊員劉銘
10月18日,袁橋鎮東地屋劉村的莊稼地里,一派豐收景象。村黨支部書記劉炳東正張羅著大型聯合收割機對合作社的140余畝玉米進行收割。幾天后,合作社的全部耕地就完成了秋收秋種。“種了半輩子地,沒想到現在地越種越多,人卻越來越省勁兒了。 ”談及合作社的好處,今年57歲的劉炳武滔滔不絕。
東地屋劉村是一個僅有200多口人、500多畝地的小村,位于袁橋鎮東南部,村東毗鄰陵城區,距離鎮政府10公里。由于地形地貌原因,能耕種莊稼的土地上并不多。
2017年,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村里38戶村民入社,將140余畝耕地集約化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合作社統一供種,玉米種子、小麥種子都是合作社訂的,一畝地比俺們自己買的話要便宜10多元錢呢! ”劉炳武說,合作社采用統一種植模式,從耕種施肥到病蟲害防治再到收割售賣全部都由合作社組織,省時、省錢、省力。
劉炳武算了一筆賬,成立合作社之后,播種、收割,每季每畝地能節省10元到20元,施肥每畝地能節省幾十元,外加統一噴灑農藥,140多畝地僅種植成本就能比之前節省幾千元。而且,村里還專門聘請種植技術好的村民作為合作社監管員,對耕地專業化管理。“我也是合作社的監管員。 ”劉炳武自豪地說,他種地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原來總是他家收成高,現在他把這套方法用到合作社里,帶大伙兒一塊增產增收。
今年,合作社種上玉米后,劉炳武到地里一看,感覺苗間距太小,立馬向合作社提了建議,后來大家一起商量,對玉米苗進行間距調整,結果今年的玉米畝產達到600多公斤,按照當前的市場價計算每畝地的收成能達1500元。
合作社辦得紅紅火火,村“兩委”班子成員也幾乎把工作地點搬到了地里,有空就到地里轉轉,看看莊稼的長勢,有沒有病蟲害……從2018年開始,東地屋劉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收成一直居全區前列。
問劉炳東有什么訣竅把合作社辦得這么好?“我還真說不上啥來,可能就是我們啥也不圖,就為了老百姓們日子過得好吧! ”劉炳東說。也正是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的初心。
近年來,我區不斷強化黨組織引領功能,大力推行“黨支部+”,充分利用黨支部聯系服務群眾、發展能力強的優勢,建立起與群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讓村民的收入有增加、生活有奔頭、日子有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