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新中誠應急產業有限公司打造“三多”立體網絡
德州新聞網訊(記者劉瀟)心肺復蘇每分鐘按壓次數和人工呼吸比例是多少?力量采用多大為宜?……7月28日12時30分許,在新中誠應急救援基地,一場“救”在身邊的公益培訓課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本次培訓對象是參加夏令營的青少年,培訓講師是基地專家庫的成員。現場采取理論講解、情景式教學、現場操作演示等方式,讓參訓的孩子們在看中學、學中練、練中通。
對于這樣的公益培訓,在救援基地屢見不鮮,新中誠應急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超坦言,“公司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始終銘記社會責任,一場場公益培訓的舉行,正是公司外在實力與內在品行相得益彰的表現。”
早在今年初,新中誠應急產業有限公司投資300余萬元,對7800平方米的培訓場地進行升級改造,除了完善教學設施,還聘請了10余名國內知名專家,建立了應急培訓專家成員庫,并研發專業課程體系,新增車輛救援逃生居家真實滅火體驗、校園暴力自救互救等實景操作課程。
通過實踐摸索,公司構建了多途徑、多手段、多渠道的“三多”立體培訓網絡。“我們引進學校、社區等社會資源形成多方聯動,拓展多種途徑加強宣傳,并借新興手段打破傳統培訓模式的樊籬。”在李超看來,應急安全
教育是老生常談的主題,要想避免千人一面的枯燥培訓,就要有形式上的革新。
一組數據見成效,新中誠應急救援基地作為德州唯一一家應急救援培訓基地,自5月1日完成升級向社會開放以來,先后完成集體公益性培訓18次,組織安全進校園活動22場,安排專家進社區和工業園宣講19次,培訓受益人群1萬余人。
“現在做得遠遠不夠,未來更任重道遠。”公益培訓雖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李超認為,在應急安全公益培訓中,很多市民還處在“要我學”的階段,而非“我要學”,并未真正認識到急救的重要性。
如何將整個社會變成一所“應急安全學校”,讓大家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李超表示,應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展應急安全宣傳和培訓,在全市范圍內設立“應急安全教室”,將安全和應急知識澆灌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當然,這不是一個部門、一個企業的任務,需要多方共同協作,搭建一個全方位的社會安全教育大平臺。”李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