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衢新區市級以上高層次人才1253人,數量居全市第二
英才家園人才公寓
山東奧冠公司德國專家指導生產
記者李榕通訊員蘇杰石紅紅
38歲的葉林是山東有研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的技術骨干,2019年他和200余名掌握核心技術的骨干員工從北京西城區來到天衢新區。他最初顧慮很大,如今,他在德州安家了,幸福感倍增,干勁兒更足了。
在新區,像葉林一樣的人才有很多,他們被這所城市,更多的是被城市的產業、科研等資源吸引,屬意城市的發展前景,扎根這所城市,在付出與收獲中創造價值。
廣聚四方英才,匯集發展動力。多年來,天衢新區始終堅持敞開懷抱廣納四方英才,做人才的避風港、圓夢地,全力實現城市與人才的雙向奔赴。今年我區新增各類人才3000余人,目前全區集聚市級以上高層次人才1253人,數量居全市第二。
多維賦能 集聚高端人才
11月7日,位于天衢新區的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德州“一院一基地一園區”項目辦公區,18號樓前“前沿交叉學科學院”的牌子熠熠生輝。室內,齊魯工業大學國家級人才團隊骨干成員楊云軍和團隊人員正在忙著做課題實驗。
“每周一半的時間在齊魯工大長清校區授課,一半的時間在新區進行項目研發,已經習慣了濟南、德州兩地奔波。”楊云軍說,團隊主要進行環境污染處理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與德州鄉盛食品、山東德源食品、山東還原新材料、德州油普環保等多家企業深度合作。
眼下,楊云軍正在進行新型、高效的滅菌技術和保鮮技術的研發。“因食品保鮮而導致的銷售半徑較小等問題,成為德州扒雞‘破圈’的首要難題。”為此,楊云軍團隊有針對性地開發食品領域專用的“高濃度臭氧水、高濃度等離子氫水制備技術及拉曼全定量分析技術”,破解扒雞保鮮難題。“目前,該項技術水平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們要做的就是進一步將該技術吸收轉化,進而形成行業標準。”楊云軍說。
不只是楊云軍,自德州“一院一基地一園區”項目落戶新區以來,采用“大科學家+核心研究團隊”的方式引進人才,目前已有肖加奇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帶領的7個研發團隊、9個項目、百余名科研人員順利入駐,已與10余家企業達成產學研合作意向,涉及生物制藥、高端設備制造、食品加工、電子信息等多個產業。
主動作為,借助平臺讓更多人才集聚新區,這樣的生動事例越來越多。山東奧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新區一家專注于研發和生產鋰電池的企業,產品出口到歐洲、非洲、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借助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平臺,企業引來了2名博士后,目前正進行第二代鈉離子電池產品的技術攻關。”該公司副總經理孫浩說,目前公司設有國家級CNAS檢測中心,擁有一支由德國專家領銜的技術團隊,與中國工程院、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山東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正是得益于高端人才的引進,企業才能不斷實現創新發展。今年前三季度,企業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增長60%。”孫浩說。
近年來,天衢新區立足國家所需、新區所能、發展所向,著力構建多維度、高能級平臺吸引高端人才匯集。其中,依托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德州“一院一基地一園區”等重點平臺,吸引500余名博士及以上的高層人才落戶;瞄準全區電子信息等6大主導產業,建成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平臺9家,建立中機寰宇等企業就業見習實踐基地20余個,形成人才集聚“強磁場”。
外引內育 推進“四鏈”融合
招攬人才,平臺和策略缺一不可。
2月28日,“德州天衢新區駐京人才聯絡處”揭牌儀式在北京舉行,依托德州(北京)協同創新中心(市駐京人才飛地),新區定期梳理發布人才項目需求,定點組織供需對接推介,促進項目落地精準匹配。
新區緊鄰京津冀,背靠省會經濟圈,在享受著交通區位優勢的同時,也面臨著創新資源短缺、人才“虹吸”外流的現實問題,在推進“四鏈”深度融合上顯得有心無力、阻礙重重。
對此,德州鄉盛食品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監丁艷文深有體會。作為一家專注于雞肉食品研發、生產、銷售的知名食品企業,鄉盛食品極其注重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但最大的發展痛點是高精尖人才緊缺。“我們于今年年初入駐‘北京人才飛地’,通過平臺對接,招引了研發、用戶管理等方面人員,破解了人才招不來、留不住的問題。”丁艷文說,以研發人員為例,這部分人員無須來德州,可在北京完成技術、產品等項目立項,在德州實現項目落地、轉化,實現了人才便捷生活、自由流動。
類似的合作,在我區并不鮮見。天衢新區充分利用德州(北京)協同創新中心的特殊區位優勢,吸引區內奧鏈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德州恒力電機有限公司、山東伯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入駐,有效推動高校院所與企業間科創資源、產業要素的雙向鏈接;依托“德州天衢新區駐京人才聯絡處”,組織開展了5次“京德直通車”天衢專場對接活動,定向對接人才項目26家,推動山東浩笙微電子有限公司、山東德瓷半導體新材料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在新區注冊落地。
人才既要外引,更要內育。新區依托豐富的職教資源,采用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通過共建實訓基地,探索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
“該實訓基地由我們與揚州杰納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建立,是名副其實的‘校中廠’。”德州理工職業學院副院長劉建波介紹,揚杰電子是國內少數集半導體分立器件芯片設計制造、器件封裝測試等產業鏈垂直一體化(IDM)的杰出廠商,該實訓基地位于19號教學樓一至三樓,由校方提供場地,雙方整合師資、設備等資源共同打造,場地面積8000余平方米,計劃建設5條產線,每年可為300名學生提供實訓機會。
眼下,新區以“名企+名校”的方式,探索產教融合、合作育人新路徑,已蔚然成風。目前,全區大中專院校建有快速成型技術、工業機器人控制等310個實驗實訓室和400余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實現“產學研”一體轉化。
厚植沃土 打造人才高地
政策,讓人才“近悅遠來”;服務,則讓人才“賓至如歸”。如何讓人才從“流入”變“留下”,新區有自己的妙招。
“新區的創業氛圍很好,不管是產業前景、企業活力,還是城市面貌、生活氣息,都挺吸引人。”德州深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焦文華是山東省重點人才工程人選,屬于山東省高層次人才。7年前,他將企業落戶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作為高層次人才,焦文華申領了“山東惠才卡”,憑借這張卡,他可以享受簽證、居留、事業單位招聘、職稱評聘、薪酬福利、住房、子女入學、企業注冊等29項綠色通道服務,他“留在新區”的想法也越來越深。
像焦文華一樣,新區有48名高層次人才領到了“惠才卡”,他們分別是高端裝備、生物技術、新能源等領域的專家。此外,新區建立了人才服務“合伙人”制度,公開招募27家單位,成為全區首批人才服務“合伙人”,內容涉及科技成果轉化、商超購物、健身旅游、汽車消費等服務產品,解決人才服務個性化需求。
“溫度”不止于此。新區還通過創造多種供給,提升綜合性人才環境和人才成長生態,滿足各類人才的生活、精神需求。
人才安居保障工程便是新區對人才“誠意”的一部分。眼下,新區構建形成了產權型住房、租賃型公寓、商業化酒店、貨幣化補貼“四位一體”人才住房保障體系。其中,已為山東有研提供東城茗筑人才公寓20套;服務360名人才入住小翟莊人才公寓;在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人才公寓實行酒店化運營,高層次人才憑身份證免費即來即住;天衢新區英才家園人才公寓10月竣工,可滿足周邊企業大學生的入住需求。
此外,天衢新區設立了區級人才科技專項資金,今年以來支出超過1億元;為招引企業提供外地人才交通補助,僅有研一家就發放了600萬元;發放人才安家補貼850余萬元、大學生就業創業生活補貼近70萬元;成立外地人才生活品質提升工作專班,改善生活、休閑、體育、醫療等配套設施。
“魚無定止,淵深則歸;鳥無定棲,林茂則赴。”眼下的新區,全力打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尊賢重才的“新區故事”還在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