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我作為包村干部來到前屯村,走訪中,大家談論最多的是李書新家庭。今年64歲的李書新,右腿先天殘疾,沒有勞動能力。2018年,女兒初中畢業后外出打工,家中只剩下他自己。
村干部告訴我,李書新情況比較特殊,最近一兩年他都不怎么出門,也不與人交流,而且脾氣變得很古怪,對村里的工作也越來越不配合。
“你們可能是方法不對,看我的。 ”當著村干部“夸下海口”的我,充滿信心地來到了李書新家。沒想到,上來就吃了“閉門羹”。敲了半天門,里面傳來一聲懶散的聲音:“誰啊? ”村干部說明來意后,傳來的回答是:“睡覺呢,不見! ”我堅持在門口喊了幾句,里面再也沒一點動靜。一連三天,我都沒能見到李書新。
第四天早晨,我堅持來敲門,這一次,李書新竟然開了門。跟隨他來到院子里,眼前的一幕卻讓我震驚。寬敞的庭院里長滿了雜草,院子中央堆滿了生活垃圾,整個院子里只有兩條一人寬的小路。順著小路來到李書新的房間,一股刺鼻的味道撲面而來,里屋擺滿了剩飯剩菜,床上的被子已經看不出原本的顏色。
看到這樣的景象,我當即打電話告知村干部,并讓他們帶幾個人過來一起幫忙清理一下。除草、清理垃圾、整理雜物、打掃衛生……一切都收拾利索,臨走前我囑咐李書新,一定要保持家里整潔衛生,要不然滋生細菌會生病,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給我或村干部打電話。
好景不長,一段時間后我再去李書新家時,屋子里又變得臟亂不堪,歸置好的雜物被四處堆放,一地的垃圾散發著異味。看到又變成原來樣子的屋子,我氣不打一處來,對李書新一頓批評教育。又將屋子重新收拾打掃一遍,臨走前再次囑咐李書新,一定要保持好衛生,他敷衍地點頭回應了一句。看到他的態度,我的內心有點忐忑,擔心他做不好。
果不其然,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與李書新陷入了打掃衛生、批評教育、承諾保證的“死循環”,幫扶他的扶貧專崗人員都抱怨說:“咱總是幫他干,他自己不干,什么時候才是頭啊。 ”確實如此,李書新雖然行動不便,但簡單的家務自己還是可以完成的,為什么會這樣呢?在一次為他打掃完衛生后,我留下來與李書新聊天,從回憶過去到暢想未來,他的話匣子就打開了。
原來,他女兒外出打工前,家里的衛生都是父女倆一起打掃的,女兒走后,李書新就像失去主心骨一樣,干什么都提不起興致來,仿佛生活也變得黯淡無光,而且脾氣也越來越大,也不愿與人溝通交流,每天最期盼的就是女兒能來個電話。
找到病根,就能對癥下藥了。隨即,我便與李書新的女兒取得聯系,告訴她李書新的近況,并囑咐她平時沒事兒就與父親常聯系。我手把手教李書新如何與女兒視頻通話,學會以后,我第一次看到他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
之后的時間里,只要一有空我就去李書新家看看,跟他聊聊家常、幫他做做家務,久而久之,李書新逐漸接受了我這個“不速之客”,隔段時間不去,他就會給我打電話詢問我的近況。而他也逢人就說:“小閨女出去了,來了個大閨女。 ”
今年3月,我被調到鎮扶貧站任站長,工作也逐漸增多,去李書新家中也不像之前那么頻繁,但每次去,他都非常熱情,拉著我聊聊家長里短的,每次從他家回鎮上后都能接到他的電話,也讓我心里為之一暖。6月,我向鎮上申請,為李書新家粉刷墻壁、吊頂,為他購買被子、枕頭、涼席等生活用品,同時幫助他辦理門診慢性病卡,幫助他去衛生院取藥。
通過李書新這件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許多貧困戶需要的不僅僅是政策補貼等,還需要人文關懷,我們要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用真心溫暖他們的心。
(記者李曉楠整理)
孔鎮鎮扶貧站站長賈金燕:用真心溫暖貧困戶的心
賈金燕(右一)幫助貧困戶晾曬玉米。記者李曉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