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精度控制在微米之間,亞薩合萊國強五金公司趙磊被評為“齊魯大工匠”
德州新聞網記者趙治紅通訊員郝坤
近日,山東省總工會下發了《關于公布第三屆“齊魯大工匠”“齊魯工匠”的通知》,亞薩合萊國強(山東)五金科技有限公司趙磊獲“齊魯大工匠”榮譽稱號。
多年來,憑著敬業勤奮的職業精神,趙磊設計制造了1000多套模具,工藝革新100多項,為企業實現產值近億元,累計節約資金770多萬元。他先后榮獲“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山東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被評為“山東省突出貢獻的技師”“全國勞動模范”“山東省首席技師”“德州市道德模范”。
刻苦鉆研主動學習追求精湛
1994年6月,高中畢業后的趙磊進入亞薩合萊國強(山東)五金公司成為一名模具學徒工,師從帶班教員王英林。
還沒有進公司之前,趙磊就聽說模具工是一個技術工種,待遇非常高。可是,到了工作崗位,卻發現這個崗位勞動強度非常大,每天搬運上千斤的模具,周轉十幾道工序。學校足球隊出身的他,上班第一個月就累病了兩次。
面對沉重單調的工作,趙磊變得心灰意冷,認為這不是一門技術活,而是看不到前途的體力活。師傅王英林發覺后,找他談話,告訴他,每天的搬運工作其實是在鍛煉他的眼力和耐力,要想做好模具制造,就要先了解機器的工作原理和各環節、各步驟,趙磊這才明白了師傅的苦心。
從此,趙磊每天認真學習技藝,將師傅的作品看成參照,頻頻操作。他把學習中的苦和累當作考驗意志和鍛煉自己的最好方式,在車間操作過程中,他的手一次次被磨破,纏上膠布繼續進行,身上汗如泉涌,他用毛巾一擦接著練。遇到技術難關,他總是認真查找資料,反復描圖、操作、修改,從不放過任何疑問。當看到圖紙上一條條錯綜復雜的線條,通過自己的雙手變成一個個立體的零件時,趙磊打心眼里愛上了這個行業。
“喜歡它,我就愿意下功夫研究它。”趙磊說,白天,他在車間主動加工一些零部件,仔細琢磨技術要領,晚上,回到家里也是通宵達旦地看書。當時,模具技術方面的書籍在北方很難買到,每次單位有同事出差到南方,他總會拜托同事幫他買模具鉗工類的書籍。
趙磊自學了100多本專業書籍,還多次參加各種技能比武競賽活動。他把每次比賽都當作技術進步的階梯,仔細觀察記錄優秀選手的技術特點和細節,賽后和大家交流技術要領和心得,回到工作崗位后繼續琢磨、苦練。正是憑著這種主動鉆研、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趙磊終于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
精益求精勇攀技術創新高峰
“模具的概念,沒接觸過的人可能感到很抽象。”趙磊介紹說,“模具的精確度要求極高,舉個例子說,咱一根頭發的粗細大約是0.08毫米,而模具的精確程度要達到0.02毫米。‘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如果尺寸上出了細微的差錯,不僅費工廢料,生產出的產品就是殘品。”工作20多年來,他堅持把每一個工件、每一次檢修都當作藝術品去精雕細琢,使自己加工的每一個零部件都成為“免檢產品”。
憑借對模具行業的癡迷和鉆研,趙磊不斷進行技術創新。2005年,汽車車輪的內平輪護板開發一直困擾著企業,原先設計出的模具,生產的產品經常變形無法達標,有的毛刺嚴重,銼后對護板有損壞。原有的設備只能一模2件,每4件產品僅有1件合格。壓鑄工人實行的是計件工資,產品合格率低,工人都不愿意接這個活。了解到情況后,趙磊主動向這一難題發起挑戰,他反復試驗、研究,終于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加推桿的數量和位置不對。由10多個推桿減少到4個,摸索出推桿的位置,產品變形的問題終于得以解決。他設計的護板模具投入生產,足足無毛刺生產了一年,共120萬模次,產品市場價值上千萬元,現在內平輪護板模具也成為壓鑄工人最愿意干的模具。
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設計的許多模具生產出高質量產品,企業與海爾、美菱等諸多制冷企業建立了配件供應關系,許多產品暢銷英國、美國、越南、安哥拉等國家。
傳承技能樂做團隊帶頭人
趙磊深知,技術創新僅靠一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培養更多的能工巧匠和創新型員工,才能推動公司發展。2017年,公司建立了趙磊工作室,先后簽約20多名徒弟。
行業內流傳著一句俗話:“帶出徒弟,餓死師傅。”趙磊卻不這樣認為,他常說:“公司培養了我,為我搭建了實現夢想的平臺,我也應加倍努力工作,回報企業,回報社會。”他手把手傳授技藝,讓班組員工通過不斷學習,提高各自的技能水平。同時,他還注重從思想上正確引導徒弟,使他們能直接實現崗位成才。“要與徒弟做朋友,不但是師傅,更是大哥。”趙磊說。他帶徒弟先傳授做人的道理,而后傳授手藝,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要想做事,先學做人”。他先后為公司培養技師5名、高級工8名,在他的悉心指導下,他的徒弟們陸續成為公司各部門的技術骨干,并在全國各類技能大賽中多次取得優異成績。
如今有的徒弟也在帶徒弟,趙磊感到無比自豪。看到企業中不斷涌現出青年人才,工匠隊伍不斷壯大,他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