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司法局整合律師和法律工作者資源,推出“團隊+鄉鎮”模式
德州新聞網訊 記者李曉楠 通訊員郝坤
“張顧問,太感謝您了,幫我們要回了血汗錢……”12月16日,家住鐵營鎮鄭廟村的張泉專程來到山東華控律師事務所感謝張晶律師。原來,張泉去年帶著10多名村民去外省某工地打工,但工程結束后工資被一拖再拖。張晶了解情況后,迅速與工地老板取得聯系,并幫忙起草了律師函,短短幾天時間,張泉的賬戶上就收到了工資。張晶之所以能知曉張泉的情況,得益于我市深入推進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
創新服務模式
讓顧問“少跑腿、多辦事”
“工作開展之初并不太順利,人員少、工作量大是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管理股負責人崔玉中介紹,我市目前有1089個自然村,4家律師事務所,4家法律服務所,共20名律師和17名法律工作者,換算下來每個人要負責30個村,法律顧問“每天都要跑斷腿了還轉不過來”。
為此,市司法局推出“團隊+鄉鎮”的服務模式,每個事務所和服務所負責兩個鄉鎮,最大限度地讓法律顧問“少跑腿、多辦事”。
同時,市司法局采取“傳統服務、網絡服務、上門服務”相結合的模式,即在原有的電話咨詢、上門解惑的基礎上,開展微信咨詢服務。每名法律顧問都加入了所負責村居的微信群,村民有任何法律方面的問題可以選擇電話或微信咨詢,能解決的立即解決,解決不了的,顧問上門服務。
量化考核辦法
注重服務實效
“起初,我們把法律服務經費每年平均發放到各事務所和服務所,因過程中出現了‘拿錢不辦事兒’的現象,為此,我們對法律顧問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崔玉中介紹。市司法局對法律顧問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側重到顧問單位進行普法宣傳活動的次數和成效,根據考核結果,按比例為律師事務所和法律服務所發放法律服務經費。按照部署,每位村居法律顧問每個月至少到所負責的村(社區)服務1次,開展法律咨詢,現場解答群眾的法律問題,引導群眾通過合法方式維護自身權益,特別是房屋繼承、交通事故賠償、網絡詐騙等法律問題。截至目前,全市法律顧問進行服務活動440人次、團體活動72次,服務群眾7000人次,現場答疑解惑1500余條,化解矛盾44起,矛盾化解率95%。
擴大宣傳覆蓋面
提高村民知曉率
12月4日,在朱集鎮朱集村的村委會辦公室內,山東華控律師事務所律師李鵬鵬聯合村委會開展《憲法》宣傳活動,只見他身披紅綬帶,游刃有余地回答著村民各類法律問題。李鵬鵬身上的紅綬帶是每名村居法律顧問的“標配”,為提高村居法律顧問的知曉率,更好地開展普法宣傳,市司法局為每個所、顧問制作了橫幅、綬帶,標明“一村一法律顧問為您服務”,顧問在開展活動時需要懸掛橫幅,佩戴綬帶。同時,每次活動開展顧問都會在村居微信群提前通知,村委會也會利用公告欄、電子屏、大喇叭等方式通知村民。不僅如此,市司法局與市公交公司協作在公交車上投放公益廣告,每輛公交車上都掛有“村居法律顧問助力鄉村振興”的標語,并注明各鄉鎮(街道)的服務聯系電話及投訴監督電話,擴大宣傳覆蓋面。“如今,群眾需要什么法律援助,法律顧問就會定期到村里送服務。法律顧問發現矛盾糾紛還能及時處置,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崔玉中表示,目前,他們正繼續完善村居法律顧問相關配套制度,努力打通公共法律服務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