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救村民家屬為郭朋岐(中)送錦旗
德州新聞網訊 記者李丹丹 通訊員蘇安矗 宮娜
文明樂陵是什么?是“中國好人”郭朋岐3個月連救兩人的無畏;是“中國好人”史智勤讓“行好事”成為習慣的淳樸;是“山東好人”孔維國28年默默照顧無血緣關系鄰居的堅守……
如今,“樂陵好人”的身影隨處可見,“樂陵人好”的贊譽聲不絕于耳。從“樂陵好人”到“樂陵人好”,這一變化的背后,是潤物細無聲的道德滋養。
近年來,樂陵大力倡導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厚植“身邊好人”成長沃土,涌現出“中國好人”3人、山東好人45人、德州好人之星126人的先進典型群體。一個個好人典型用樸實善良構筑社會美德,以善行義舉踐行文明新風,為樂陵建設富美和諧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注入強大精神內核。
以文化人 紅色基因鑄魂
“我們腳下的土地,是197位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咱們趕上好時候了,要珍惜生活、孝敬父母、努力上進,不辜負這大好時光。”8月21日,在丁塢鎮烽火歲月革命展廳,“山東好人”陳煥濱結合自身經歷,為20余名群眾深情講述黃家村當年的抗戰故事。
“榜樣就在身邊,做不了驚天動地的大事,就做好身邊的日常小事。”聽完宣講,丁塢鎮楊盤南街村村民劉芳感慨道。
“‘好人’變身紅色宣講員,將紅色故事與時代精神相融合,既能讓紅色文化‘活’起來,也能傳遞出向上向善的時代風潮。”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楊大為表示。
近年來,樂陵將精神文明建設與紅棗、紅色冀魯邊“雙紅”文化資源稟賦相結合,立足“金絲小棗之鄉”的人文基礎和“四不爭”精神的紅棗品格、冀魯邊革命根據地核心區的紅色基因,以文化人,積極塑造以善為美的文化基因。
依托紅色陣地,建設美德家風館、道德講堂、紅色驛站、“好人工作室”等2000余處,聘請中國好人、山東好人、抗戰老兵等,組建傳承紅色基因宣講團,推動紅色基因傳承與好人文化培育的“雙向奔赴”。目前,累計開展宣講2600余場次,受教育群眾達50余萬人次。同時,啟動“學紅棗品格做樸實樂陵人”主題實踐活動,統籌身邊各級好人、道德模范等組建256支“好人先鋒團”,積極參與“大愛與大德同行”“棗鄉振興有我”等活動260余場。
志愿接力 放大身邊好人效應
每天上午9點多,“中國好人”史智勤上完夜班,給做過心臟支架手術的妻子做完飯后,便趕往安居社區幸福食堂開始新的忙碌——擇菜、炒菜、送飯……在食堂和社區之間來回穿梭,忙完已將近下午1點。
善良、淳樸的鄉風在史智勤心里播下一顆樂善好施的種子,除了湘江勇救落水女的善行外,工作之余,去社區做志愿者,已成為史智勤的日常。
“大伙兒在史智勤的帶動下,把無私奉獻的精神踐行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人加入志愿者隊伍,近兩年,安居社區由一個100多人的志愿者團隊,發展到現在的300多人。”市中街道安居社區黨委書記助理張國彥說。
俗話說:“一人興善,萬人可激。”近年來,在各級好人模范代表的榜樣示范引領下,樂陵依托全市13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面向社會各界廣泛吸納成員,為樂于奉獻的普通人做好事、做善事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如今,“好人”引領志愿者,志愿者成“新好人”的良性互動已然形成。全市8萬名志愿者在好人榜樣帶動下,大步踏上熱心公益、服務群眾、反哺社會之路,使其真正成為群眾身邊的“好人孵化器”。
據統計,今年以來,全市已開展各類志愿服務2萬余次,累計服務時長近22萬小時,惠及全市30萬名群眾。
機制保障 營造禮遇好人氛圍
凡人善舉,熠熠生輝。近年來,樂陵好人從“一盞燈”到“滿天星”,背后得益于“評好人、樹典型、學模范”先進典型評樹機制的有力保障。
“為了讓身邊的每一個善行義舉不被埋沒,在發掘先進典型上,我們暢通組織推薦、社會評薦、個人自薦‘三條渠道’,從社區、村居、企業、學校等基層單位抓起,實現覆蓋各類群體、各條戰線的‘六方聯評’機制。”楊大為說。
突出群眾主體,通過好人推選會、鄰里茶話會、莊戶劇團“先推再演”等小而活、易參與的評選形式,將評選融入群眾日常,讓群眾由“被動評”轉為“主動推”。同時,依托各類媒體平臺設立“身邊榜樣我來推”“好人365”等專題專欄,線上線下常態化征集好人線索,建立好人“儲備庫”。目前,已收集好人線索1200余條,入庫好人600余人,讓不同行業、不同群體都能學有榜樣、行有示范。
除了要把好人“挖”出來外,營造尊重好人、善待好人、關愛好人的氛圍也必不可少。樂陵市委以“德者有得、好人好報”為導向,對各級各類典型模范推出綜合“禮遇包”,在全社會形成“愛人者人恒愛之”的良性生態。
創新實施“敲鑼打鼓送榮譽”“慶典儀式設好人專席”“為好人體檢送健康”等多種形式,樹立起“以德為先”的文明風向標。全市320家愛心企業、商超吹響“集結號”,主動組建“好人關愛聯盟”,設立“好人公益基金”,集中推出暢通就醫綠色通道、好人貸等舉措,讓善行義舉成為榜樣典型的“社會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