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我市積極探索“物質+服務”社會救助新模式
分散供養人員有了專職護工
德州新聞網訊(記者李丹丹 通訊員蘇安矗)“叔,您這幾天身體怎么樣?來給您量量血壓。”10月3日一大早,護理員王金花、王珍秀就來到朱集鎮三間堂村宋現義家中,邊和宋大伯拉著呱,邊給他做了測溫、測血壓、指甲修剪等護理,隨后,又一絲不茍地打掃起房子,臨走,還帶上換下的被套拿回家清洗。
“真沒想到,老了還能有這待遇。”談起如今的生活,宋現義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宋現義今年70歲,老伴、兒子相繼去世,兒媳改嫁,他獨自撫養著兩個十幾歲的孫子,被市民政局納入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名單。每周,兩名護理員都會上門為他提供助潔、助醫、助餐、助行等生活照料服務。
2024年1月起,我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將全自理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納入社會化照護服務范圍,由傳統單一的物質救助向“物質+服務”延伸,有效解決分散供養人員“平時照護少、住院無人陪”等難題,全力提升特困家庭“幸福指數”。
“全市現有分散供養特困人員2429人,大多是年齡較大的老年人,以往大都由親友代為照護,由于精力有限加之缺乏相關專業培訓,照料情況不盡如人意。”市民政局核對中心主任朱學圣介紹,為讓這部分人員得到更好的照料護理,通過政府招標共引入4家專業養老機構,集成化供給‘標準+專業’服務,讓更多的困境老人感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以前覺得生活沒什么意思,現在不一樣了,有護理員陪我聊天,感覺自己像重新活過來一樣。”63歲的霍家村特困人員王秀霞因生活遭遇變故,多年來一直獨自生活,性格孤僻內向。護理員王珍秀了解到她的情況后,在進行生活照料之余經常陪她聊天。漸漸地,王秀霞的臉上開始有了笑容,話也多了起來。
“依據實際情況,服務內容共涵蓋13大類26小項,既有健康管理、生活照料、代買代購等日常照護內容,又包含住院陪護、心理疏導、節日祝福、人文關懷等老人生活中常常容易被忽視的方面。”朱學圣介紹道,服務切實滿足老人生活、健康、精神等多維度的需求,有效提升老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依托縣級照料服務中心和鎮級網格照料服務站,樂陵將全市劃分為16個片區、52個網格,按照每周一次、每次1小時的頻率,就近就便為老人開展照料服務,打造以老人居住地為中心的“15分鐘生活圈”。截至目前,累計為老年人服務5.8萬人次,服務時長3.9萬小時。
10月4日上午,市中街道五里朱村74歲的五保戶獨照遠難掩喜悅之情。護理員陳萍和張俊枝注意到老人還在用著夏天的被子,便自費為老人做了嶄新的被子。“不僅每周都來幫忙,還特地給我做了新被子,真是太有心了。”獨照遠老人感動地說。
她們笑著告訴記者:“已經把這些老人看成自家長輩了,平日老人們有個頭疼腦熱就會打電話給我們,只要老人們過得好,身體健康,多付出點,值得。”在護理員隊伍中,像陳萍、張金枝一樣熱愛照料護理工作的還有很多。為切實保障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的日常照料專業服務,全市110名專職護理人員,全部通過統一招聘、選拔、培訓等過程,以專業素質確保服務質量。
為確保服務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市民政局還積極探索“服務+監督”模式進行監督管理。線上,搭建“特困照護監管平臺”,對護理員在服務效果及服務評價實施即時化的線上監管,實現對服務人員照料護理全過程的即時監督。線下,定期組織評估特困人員滿意度及服務達標情況,公開監督電話,讓服務人員接受特困人員和社會監督,確保上門照料責任逐項落實,確保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