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人都老了,過去的曲調也變了,會唱戲的人越來越少了,就想在老去時為土生土長的傳統藝術形式做點事情。”“一勾勾”戲曲傳承中心負責人楊潤海如是說。
??? 65歲的楊潤海是興隆鎮黃召村人,本來已到了在家享福的年紀,可是一生奔波忙碌的他不甘心就此“賦閑”。面對傳統戲曲的現存狀態,他想發揮自己的余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勾勾”戲曲的研究與傳承做點事情。
??? “一勾勾”戲曲形成于清代中葉,是我國民間稀有劇種之一,發源于山東禹城、高唐、臨邑一帶,演出活動在臨邑的興隆、齊河的麥坡口、禹城的楊官營、夏津等地,是在流行的花鼓戲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發展的過程中曾受梆子戲的影響。據老藝人們說,“一勾勾”在古代叫“一股嘔”,這個劇種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民國,后來逐漸被人們演變叫成了現在的“一勾勾”。該劇種長期流行于農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 2006年4月7日,“一勾勾”地方劇種被國務院正式批準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興隆鎮黨委政府在“一勾勾”劇團發源地的興隆街文化大院內成立了興隆“一勾勾劇社”。上世紀70年代初,許多著名演員流落民間,老藝人大都已謝世,學習和演唱這一劇種的人越來越少,特別是年輕人學的甚少,面臨著失傳和滅絕的危險。
??? 隨著現代文明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原來的興隆街文化大院和“一勾勾劇社”拆遷,“一勾勾”也丟失了傳承發展的陣地。看到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岌岌可危的現狀,楊潤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 隨著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于是,從2014年起,楊潤海開始積極聯系興隆鎮劉友村、王孝吳村、禹城楊官營等地的老藝人,組成義務演出團,到周邊鄉鎮各社區村、敬老院等單位開展文化惠民下鄉演出,宣傳發揚“一勾勾”戲曲文化。僅2017年,他組建的團隊先后在臨南、興隆與孟寺等處演出40余場,極大豐富了當地和周邊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贊揚。對楊潤海而言,堅持善行已成為一種習慣、一份追求、一種樂趣。
??? 在到各地送演出下鄉的同時,楊潤海一直在考慮如何搭建一個有效的平臺,使“一勾勾”更好地傳承發揚。2017年,在興隆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協調下,他注冊成立了“一勾勾”戲曲傳承藝術中心。借助這一平臺,興隆鎮黨委政府與“一勾勾”戲曲傳承中心簽訂協議,每年投資5萬余元,在全鎮15個社區、86個自然村進行巡回演出80余場次。同時積極鼓勵老藝人發揮傳幫帶作用,老人帶新人,培育后備力量,將“一勾勾”不斷傳承發展。
??? 近幾年來,興隆鎮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一勾勾”的保護和傳承。在興隆鎮的大力支持下,在楊潤海不辭勞苦的勤奮奔波下,“一勾勾”戲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發揚。自2014年起,興隆鎮每年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組織“一勾勾”文化藝術展演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三屆。并且在新建的文化站三樓專門設立了“一勾勾”歷史文化展廳,還計劃投資30萬元在興隆福利院西二樓建設一座容納300多人的高標準的演藝大廳,為“一勾勾”重新建立發展陣地,進一步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 楊潤海的奔波有了成果,“一勾勾”這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躍巔峰到來,煥發了新的生命活力,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對弘揚民族精神,發揚光大文化資源,建設和諧文化社會,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而楊潤海本人也因此獲評2017年德州市“最美老有所為人物”。
??? “將來,相信有了‘一勾勾’戲曲傳承藝術中心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一勾勾’這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會越唱越響!”在談到“一勾勾”的發展前景時,楊潤海高興地說。(高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