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宿安鄉將農業結構調整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大力引導群眾發展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精品農業,推動設施農業向規模化、科技化、品牌化發展。
科技配套展現便民惠民“新氣象”
便民惠民,是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題中應有之義,在宿安鄉劉寨村果蔬產業項目區內,自動卷簾機、水肥一體化設施是每個果蔬大棚的標配,既方便了群眾,又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在實施果蔬產業項目之前,我們要人工把棉被卷起來,效率低,也很危險,再就是澆水也很困難,使用大水漫灌,棚內水汽太大,容易滋生病菌,作物很難保障高產,在棚里勞作一天,可累了;現在不一樣了,政府為我們園區內的大棚配套了卷簾機、鋪設了水肥一體化,還教給我們農技知識,科技代替了人工,我現在一個人能干以前兩個人干不了的活,一天下來,還一點不覺得累,真得感謝政府的好項目”,果蔬項目區農戶樊大爺高興地說道。
園區里的水肥一體化、自動卷簾機等農業設施為宿安鄉農業轉型升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展現了現代設施農業發展的新氣象。
農技指導打造產品質量“新高地”
市場競爭,質量為先。為增強果蔬產業項目區內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最大程度上達到富民效果,宿安鄉積極對接上級農業部門,做好農技知識的培訓工作,以提升棚戶的管理水平為突破口,保障園區農產品的質量及產量。
“以前,我們只知道種,種的品種、管理方法什么的,都不關心,而且舍不得打花,一棵苗上的果子都留著,營養供不上,長出的果型不好看,還很多空心果;縣里的老師來了以后,現場教學,手把手教技術,現在我們一棵苗上就留10個果,還分茬采摘,果型好看還不空心,現在我們的西紅柿最高能賣到3塊錢一斤,一個棚一年能掙8萬呢”,種植西紅柿的農戶高興地說道。
園區還積極申請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已通過無公害認證,并注冊“泰銘豐”品牌,邁出了品牌戰略堅實的第一步。
完善設施消除群眾增收“攔路虎”
在實施果蔬項目之前,泥土路、木線桿、銷路難是種植戶面臨的三只“攔路虎”,宿安鄉立足實際情況,決定改善園區基礎設施,真正打通惠民增收的最后一公里。
“我們利用果蔬項目,籌集資金近300萬,用于園區設施工程建設,新修砂石路面3000米,配套2臺變壓器,架設高壓線路近四公里,并且針對銷路難的問題,我們鄉黨委領創了興達蔬菜合作社,聯系外地客戶達30余家,有效擴寬了銷路”,宿安鄉農辦主任高金勇說到。
目前,果蔬項目已基本完成,群眾真正得到了實惠,自發進行種植結構調整的熱情高漲。郝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