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車大廳商業設施擠占了太多空間,站內排隊等車時間太長,站外“黑車”橫行堵塞交通……近日,北京南站的一些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對此,北京市交通委、北京鐵路局、北京市豐臺區政府、北京南站管委會等迅速行動,在北京南站召開現場會,研究運輸保障、交通秩序治理和服務提升等措施。 從公交集團增開高鐵專線多樣化線路,到引導出租車駕駛員前往南站運營;從加大對出租汽車行業監管力度,到改善打車等候區和旅客候車環境,北京市各部門握指成拳、協同聯動,目的就是通過精細化管理,提升公眾在北京南站的出行體驗。政府部門的迅速響應,體現了對民意的尊重,也展現出解決問題的誠意和決心。相信經過整治,公眾反映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
這樣的情況,也引發了人們對城市公共場所、公共設施管理 秦的深入思考。客觀上說,北京南站車次多、客流大,管理起來難寧度也必然更大。不過,北京南站的建筑面積約32萬平方米,如果能對空間進行更科學規劃、對設施進行更合理布局,候車大廳擁擠的情況應會有一定程度緩解。同時,加強與出租車公司、網約車平臺等的聯動,也可以有效擠壓“黑車”的生存空間。北京南站既是中國首座高標準現代化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也是展示北京城市形象的窗口。正因此,下大力氣提升北京南站的服務質量,既是滿足群眾便利出行的現實需求,也能進一步提高城市的治理水平。
衡量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要看設施夠不夠現代化,還要看有沒有考慮到人們的具體需求。如果設計不甚合理、管理不太細致、服務不夠貼心,即便硬件設施再好,也無法讓群眾滿意。正因此,城市公共場所、公共設施的管理,既要抓“看得見”的硬件,也要強“看不見”的軟件,不能只追求設施的規模,更要提升服務的質量。在設計上做到人性化,在細節上體現人情味,在服務水平上強化以人為本,在管理上對接公眾需求,才能讓硬件設施發揮最大效能,為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
城市的核心是人,關鍵是十二個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升級,對城市公共場所、公共設施的運營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城市管理者應該走出“規模思維”,更多具有“質量意識”,筑牢服務的“里子”,才能撐起硬件的“面子”。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類似火車站等公共設施的管理涉及不同的部門,不能依靠哪一個部門單打獨斗,這就需要共治共管、共建共享,避免九龍治水,形成治理合力。
硬件之外還有軟件,設施之外還有服務,規模之外還有質量,北京南站帶來的社會思考和政府行動,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供了一個契機。讓硬件更過硬,讓軟件更貼心,公共設施才能更好服務公眾,我們的城市才能更加和諧友善。□秦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