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平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習近平同志指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體而言,它包括七個有機組成部分。
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首先要依靠科技創新來提高實體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協同發展主要指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協同發展。其中,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要大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不斷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意愿和能力;人力資源是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要努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的人才隊伍。
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市場經濟的魅力在于公平有序競爭。只有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才能確保各種資源得到有效配置。一方面,要破除妨礙形成統一市場的各種規定和做法,破除地方保護主義,使各類市場主體都能依法自由自愿平等地進入和退出市場;另一方面,要建立講規則、講誠信、競爭有序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保障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
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收入分配如果不能體現效率,就會導致平均主義和發展停滯;如果不能促進公平,就會造成收入差距過大,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發展。因此,要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調動人們發展經濟熱情和潛能的最有效體制。各地應遵循市場規律,積極發現自身比較優勢,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業體系,努力把自身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從而實現區域良性互補、城鄉融合發展、陸海統籌整體優化,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人民福祉。人民福祉不僅包括分享經濟發展成果,還包括享受優美生態環境。只有堅持綠色發展,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單純以提高GDP數量為目的的發展,不僅不能給人民帶來福祉,反而會因環境污染損害人民幸福。因此,必須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開放型經濟。當前,應及時總結對外開放經驗,推動建設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更好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繼續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交流合作,使我國對外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的方向轉變。
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政府和市場各有自身的優勢和發揮作用的領域。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其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一方面,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從而形成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良好局面。
(轉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