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瀾
多年前,鄉下老家門前有個池塘,池塘邊栽種著幾棵垂柳。池塘亮晃晃似一面大鏡子。柳樹已有些年月,高大粗壯,枝葉紛披。柳樹下半埋著幾塊半大石頭,天長日久,坐的人多了,石頭磨得光溜溜、黑黝黝。
夏日里,一家人坐在柳樹下消暑納涼。月光如水,石頭冰涼,池塘里,蛙聲一片。大人們好像每天都有說不完的話,家長里短地閑聊,聊得津津有味。我對他們的聊天毫無興趣,一池蛙鳴卻讓我興奮不已。
趁蛙們“呱呱呱呱”叫得正歡,從腳邊撿起半塊磚頭,扔進池塘里,只聽“噗通”一聲,蛙們立馬閉了大嘴,夏夜大合唱戛然而止,水面陷入一片寂靜,只有池塘邊人聲喁喁。不過,稍待片刻,蛙們可能感覺似乎也沒有什么危險,就又張開大嘴巴扯著大嗓門吵吵起來。這時,就再往池塘里扔半截磚,蛙們立馬再次閉了嘴,池塘里唯余涼風習習。就這樣,反反復復,我會樂此不疲地和蛙們斗上大半夜,斗得不亦樂乎。
炎炎夏日,人蛙大戰,差不多每晚都會上演,常常是以我累得趴在奶奶背上睡著而告終。
池塘邊蚊子特別多,個頭大,還似乎長了牙,嗡嗡嗡嗡,轟炸機似的飛來飛去。若不小心被叮上一口,身上立馬會鼓起一個紅腫的大包。
不過,爺爺自有對付蚊子的妙招。
老家田野里有一種“藜外蒿”,驅蚊有奇效。天剛蒙蒙亮,爺爺就到田間地頭用鐮刀割回一捆捆帶著露水的蒿草,然后坐在池塘邊的石頭上,將它們擰成一股股搟面杖粗細的草繩,掛到柳樹上將其曬干。夏夜乘涼的時候,燃上兩三根,煙霧便裊裊繞繞在一家人身周四處。月光下,蒿繩的火頭或明或暗,釋放出一種獨特的藥香味,這種味道對蚊子極具殺傷力,蚊子稍一聞到,便逃之夭夭。
其實,鄉村夏夜,不只有聒噪不已的蛙鳴和讓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蚊子,還有一種孩子們個個喜歡的蟲兒——螢火蟲。
不像池塘里的蛙們,生怕別人聽不到它們的叫聲,拼了命大喊大叫,也不像蚊子那樣,一片一片,到處都是,并且專愛躲在暗處搞偷襲。在你不經意的時候,眼前忽然銳利地一亮,一點光活潑潑地從你眼前飛過,這便是螢火蟲了。螢火蟲飛過的時候,往往會引起大人和孩子們一片歡呼:“螢火蟲!螢火蟲!”螢火蟲閃閃爍爍地在前面飛,一群孩子在后面追。
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候,在老家,螢火蟲似乎并不是特別常見、多見,只是偶爾會碰到。若是能捉到一兩只螢火蟲,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汪曾祺先生曾在文章里寫到小時候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里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里,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里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與汪老先生所寫不同,在我鄉下老家,是用蔥管來裝螢火蟲的。蔥管本就碧綠,螢火蟲裝在里面又一閃一閃發出綠色的光,蔥管便映出一種透明的翠綠,泛著翡翠一樣的光澤。
我以為,小時候在老家用蔥管裝螢火蟲,明亮而又生動,比鴨蛋殼裝螢火蟲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常常是在奶奶大呼小叫的助威和爺爺東奔西跑的盡力幫助下,才能捉到一只螢火蟲。每每此時,我便打了勝仗似的,手里舉了發著亮光的蔥管,在月光下,繞著池塘轉圈。一邊上氣不接下氣地跑,一邊唱起那首童謠:“螢火蟲,提燈籠,飛到西來飛到東。晚上飛到家門口,寶寶回家它來送。”
后來,爺爺和奶奶先后離我而去,池塘先是干涸后被填平,柳樹不知何年何月被伐掉,那幾塊油光锃亮的石頭也去向成謎,老家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前幾日,在公園里歇涼,耳邊忽然傳來一首童聲合唱《蟲兒飛》:“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隨,蟲兒飛,蟲兒飛,你在思念誰?”小時哼唱童謠,手里捉著螢火蟲,腳步歡快,滿心歡喜,而今,聽著這天籟之音般的《蟲兒飛》,看著滿天閃耀的星光,忽然就想起那個在月光下繞著池塘奔跑的孩子,一種凄涼寂寞的情愫瞬間襲上心頭,聽著聽著,不覺間,眼眶里蓄滿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