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8月6日,20名唐山大地震的重傷員轉運到我市搶救——
德州機床廠擔架隊演繹人間大愛
1976年8月27日,德州地市黨政軍領導與赴唐山醫療隊全體同志合影(圖片由本報特約撰稿人王德勝提供)
□胡瑞祥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場突如其來的高烈度地震,狂暴地襲擊了華北大地,震中區域的唐山市,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有多達24.2萬名市民遇難,還有16萬名傷者急需救援。黨中央盡最大力量,緊急調集救援隊伍和救災物資支援地震災區,竭盡全力搶救傷員。
7月30日,德州機床廠武裝部接到上級通知,河北故城機場正在緊急擴建跑道,以備運載災區重傷員的大型飛機降落。要求機床廠立即組建20副擔架的擔架隊,一俟機場具備降落條件,時刻準備去機場接轉傷員,送到德州市各醫院救治。
50名民兵組成擔架隊,20副擔架綁好扎牢
廠武裝部把這一緊急通知報告給廠黨委,廠黨委決定任命工具車間黨支部書記胡瑞祥擔任擔架隊隊長,并負責組建擔架隊。胡瑞祥接到任務以后,想起三車間的老黨員高金義,是位參加過抗戰的老游擊隊員,曾給他講述過上戰場救護傷員的經歷,于是同他量,兩人想到20副擔架的組合,除兩個人抬一副擔架外,必須有適量的預備隊員,為此,決定抽調50名民兵組成擔架隊。廠黨委同意了他的意見,號召各車間的基干民兵們踴躍報名。一些女民兵也要求報名參加擔架隊。鑒于這次行動的緊迫性、時限性,考慮女民兵的體力有限,所以只抽調身強力壯的男性青年民兵參加。擔架隊很快就組建起來了。隊長把擔架隊人員分成10個小組,每小組兩副擔架,由5人組成。指定其中1人擔任組長,負責這兩副擔架的安全運轉,并隨時替換體力不支者。為了應對緊急需要,要求擔架隊全體人員當天下班以后,抓緊安排好家庭事務,然后帶行李到廠區集中住宿;同時請廠供銷科、行政科提供制作簡易擔架的用品及住宿用具。
那段時間,為了防止余震,人們都在比較空曠的地方搭建的臨時防震棚里住宿。經協調,擔架隊集中安排在廠辦公區的公路兩旁,每兩張木床為一組,把覆蓋車床用的防水塑料罩用竹竿兒架起來作帳篷,它即能防雨還能防蚊子。每個帳篷里安排一個擔架小組住宿。
機床廠供銷科從土特產公司緊急采購來40根直徑約7厘米至8厘米的竹竿,由擔架隊員們用手鋸把它們截成2.6米長。然后從倉庫領來麻繩,由各小組自行捆扎簡易擔架。時間不長,有的小組報告已經完成了擔架制作。隊長要求在擔架上躺上一個人,看擔架能否使用。兩個人抬起來,才走了幾米遠,人的腰臀就從擔架的繩隙里露出來了。其他組也出現類似問題。隊長讓大家馬上回車間,向有實戰經驗的老同志請教,如何捆扎擔架。廠機關黨支部書記劉鳳亭和三車間老工人高金義等幾位老同志來到現場,手把手地教隊員們捆扎擔架。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努力,20副簡易擔架終于制作完成了。然后,隊員們又請老游擊隊員介紹經驗。從他們抬擔架轉運傷員的經驗中,隊員們認識到,擔架隊首先保證的是傷員安全,確保傷員不能受到二次傷害,運轉過程中必須做到穩字當頭,在穩中求快。怎么做到抬得穩?隊長組織隊員們在50米長的廠內公路上現場演練,相互觀摩,總結經驗,彌補不足。經過幾個小時的演練、切磋,大家總結出抬擔架的要領:一是心態不能急。把傷員安頓到擔架上以后,將襻繩挎好,由負重量大的那位同志發口令,同時穩穩地將擔架抬起來,邁左腳開步,這樣才能保證擔架在運行中不至于左右搖晃。因為前后兩個人步調協調一致,擔架隊員的體力也不會消耗過快。組長要及時替換體力不支者,這樣才能保證在大約15分鐘的時間里,行進約1公里的距離。在幾天的時間里,擔架隊基本準備就緒。隊員們紛紛表示,一定要把傷員安全穩妥地送到醫院。
1.5公里的距離,2小時內一個來回,隊員們幾近虛脫
8月6日下午3點,市武裝部電話命令,故城機場已經具備大飛機起降條件,預計下午4時大飛機從唐山起飛,4點30分到達故城機場。命令機床廠擔架隊務必于下午4時到達機場待命。隊長立即通知隨時待命的四輛卡車開到辦公樓前,隊員們按小組順序,扛著擔架分別登上卡車,準備出發。廠黨委副書記劉洪達聞訊,立即推掉其他工作,跳上卡車,同擔架隊一起向機場奔去。
機床廠距離故城機場約20公里,汽車按命令要求,準時停在機場外的指定位置待命。下午4點40分,運轉傷員的飛機安全降落以后,機場的警衛允許汽車駛入機場內,按要求停在距飛機約1.5公里的安全區域。隊員們下車以后,按照小組順序整隊,然后扛著擔架,向停機坪跑步前進。光跑這1.5公里,隊員們已經是大汗淋漓、氣喘吁吁了。此時,傷員正由負責護送的醫護人員從飛機上抬下來,隊員們趕快跑過去,一起從轉運擔架上把傷員抬到我們的擔架上。劉洪達身先士卒,不由分說地搶先抬起第一個擔架。20副擔架,承載著20條危在旦夕的生命。此時,擔架隊的全體隊員,已經沒有了演練時的嬉鬧,想到的只有爭分奪秒地搶時間!搶時間!哪怕搶出一分鐘的時間,也許就能挽救一條生命。懸在西天的太陽,仍在拼命地炙烤著大地,機場內沒有高大的樹木可以遮蔭,汗水順著頭發往下流淌,滴落到水泥地上瞬間就沒了蹤影。擔架隊員們在炙熱的空氣中負重奔走,特別是抬上半身的隊員,要承擔傷員三分之二以上的體重,差不多40公斤以上的重量。所以,當行走三五十米以后,隊員們只覺得空氣越來越不夠用了,都大張著嘴巴大聲喘息,感覺襻繩直往肉里勒。隊伍里除了呼哧呼哧的喘息聲,隊員們干燥的喉嚨里再也發不出一點聲音。但是,沒有一個人、一副擔架要求停下來休息。大家拼盡全力地往前挪動著腳步,堅守著自己的諾言。
停在安全區的4位汽車司機,看到了本廠擔架隊的身影,也急忙從車側的蔭涼處跑過來,幫助替換擔架隊員。一下子增加了4位生力軍,加上劉洪達書記,我們就有15名機動人員了。看吧,20副擔架不停地移動著,隊員們像走馬燈一樣,圍繞著擔架循環接力。這15分鐘的急行軍,人們只有竭盡全力地前行。他們堅信,每邁出一步,就離勝利接近一步。擔架隊終于來到了汽車旁。隊長指揮幾名隊員,趕快跳到卡車的車廂里,接應擔架上車。20位傷員的擔架,終于平安地安置好了,擔架隊的同志也準備上車,一同回市區。可是,有好幾位擔架隊員,兩條腿還在發抖、發軟,伸手讓人拉著才上了車。
交警維護交通,醫院搭好帳篷,大愛德州敞開懷抱
汽車發動起來了,司機師傅們盡可能平穩地駕駛著汽車向市區駛去。進入市區以后,各轄區派出所的民警,將路口的人員、車輛疏散,確保擔架隊的車隊通行。下午5點半,汽車駛入德州地區干部療養院。醫院里已突擊在空曠的地方搭起了一排帳篷,我們幫助醫護人員把傷員抬到帳篷里的病床上以后,才全部乘車返回廠里。
在短短兩個小時的時間里,擔架隊員們用自己的毅力和汗水,很好地完成了一項轉移地震傷員的任務。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機床廠擔架隊隊員們的名字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記憶里,有的隊員也已經去世了,但是擔架隊員們那種澎湃的力量,想起來就會讓人激蕩不已。
《德州地區志》記載:7月28日,河北唐山、豐南地區發生強烈地震,本區震感強烈。當日,中共德州地委和市委召開抗震救災會議。從地、市兩級抽調60名醫務人員組成醫療隊赴唐山。醫療隊赴唐山后,連續奮戰28晝夜,搶救傷員8011人。自8月6日起,本區各醫院陸續接納唐山傷病員。僅德州市7家醫院就接受傷員500多名,經4個多月的治療,陸續送回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