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尺子,張立一打眼就能看出哪里不直、哪里不圓
趁著放暑假,外孫跟著張立學習胡琴演奏
在木工車床上加工琴軸
將線緊密地纏在琴擔上,用來保護軸眼
加工過程中的胡琴被擺放得整整齊齊
蒙皮的好壞對音色音質影響很大,因此張立挑選起來非常認真
□本報記者 楊戈 本報通訊員 龐占英 攝影報道
一塊木軸胚胎料,經過畫線、分瓣、拋光、打磨等一系列工序,一根漂亮的麻花軸便在張立的手里呈現。7月31日,守在制作臺前,張立正聚精會神地制作濟南顧客訂單。
今年66歲的張立家住禹城市市中街道,從事二胡、京胡傳統樂器手工制作、演奏及教學工作。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就接觸傳統樂器。參加工作進了禹城呂劇團,成為一名專業二胡演奏員。后來調入國有企業擔任文化干事,參與組建企業藝術團。
多年演奏二胡的經歷,讓張立對二胡產生了難以割舍的感情。“我發現手工制作二胡的人越來越少,用機器批量生產的二胡發出的音質、音色都不是很理想,從此我有了學習二胡制作技藝的想法。”張立說。1998年,37歲的張立開始學習胡琴制作技藝,他先后去了天津、武邑、肅寧、臨沂、徐州等地,向一些樂器廠老技師求教。
手工制作二胡、京胡工藝復雜,許多環節“只可意會,無法言傳”。從選材、構件制作到組裝、調音,張立都進行了細致研究。沒有操作間,他便在戶型緊湊的家里隔出一大間;沒有合適的工具,他就自己制作。
多年來,張立每天與琴相伴的時間都要超過10個小時,是名副其實的“琴癡”。2015年,張立手工京胡制作技藝被德州市政府列為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他也被認定為這項技藝傳承人。2021年,京胡制作獲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23年,張立被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如今,張立還帶了20多個學生,教他們演奏和制作二胡、京胡。很多人不理解——做這行賺不了多少錢,到底圖個啥?張立總是笑著回答:“我不為賺錢,就是想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藝傳承下去。”令張立欣慰的是,在他的影響下,外孫也喜歡上了胡琴,閑暇時,爺孫倆一起拉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