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袁明慧攝影李琪
臨近春節,平原縣張華鎮梅姐年糕面食坊的李緒梅和家人從早忙到晚,年糕進入了銷售旺季。1月16日,記者走進平原縣張華鎮,感受“蒸”出來的濃濃年味兒。
上午10時許,在張華鎮李緒梅的年糕店,一陣陣棗香撲面而來,五六個工作人員圍坐在桌子旁趕制新年年糕。和面、搟皮、分割、包棗……大家分工明確,有說有笑。這家年糕店開了20多年,50歲的李緒梅已是第三代傳承人。她改良傳統年糕制作技藝,融入現代元素,還曾做出過26層高、20多公斤重的巨型年糕。
蒸年糕要先把發好的面團揪下一塊,搟成圓餅做年糕底。取一塊面壓成面餅,切成長約一公分細長條,放三顆紅棗捏成“糕鼻兒”,圍著底盤粘一圈,然后再蓋上一層圓餅——需要注意的是,每層圓餅需要越來越小,到最后,用一個“花形”的棗糕安在正中央,一個完整的年糕就做好了,整個流程全手工操作。隨后,經過一個小時的蒸制,熱氣騰騰的年糕就出鍋了。
奔著年糕寓意“年年高”的彩頭,年糕成了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年貨。在門店入口,記者看到擺放的三十余個大小不同的年糕,臨近年關,十里八鄉來李緒梅店里訂購年糕的人絡繹不絕,不一會兒就擠滿了門店。
“今年年糕的銷量比往年都好,多了三分之一的訂單量,除送到禹城、夏津、德城以外,還遠銷到北京、濟南、煙臺等城市。”據李緒梅介紹,她最近每天能賣出二百多個年糕,“六層年糕表示六六大順,八層年糕表示發發發,十層年糕表示十全十美。”她說,人們將對未來的期待、祝福同食物的名稱、形態聯系在一起,這是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