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中心尋年味,歷久彌新煙火地
文/圖記者路龍帥姜偉通訊員韓哲
瓜果蔬菜、鞋帽衣襪、火紅喜慶的節日飾品……1月15日,恰逢宋官屯街道艾家坊“四九”大集(每月農歷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趕大集)。天剛蒙蒙亮,大集上便已人來人往,來自四面八方的商戶陸續支起了攤子。炸油條的、炒干果的、批發饅頭的……久違的“煙火氣”漸漸升騰。
“剛出鍋的饅頭!”“鹵牛肉、鹵豬下水!”“現殺的牛羊肉,新鮮賣了!”隨著附近來趕集的市民漸漸增多,商販們用響亮的嗓音吆喝著自家的商品。招徠顧客的叫賣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交織在一起,到處都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年味。
艾家坊大集位于晶華大道與大學路交叉口西北角,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固定攤位120個,可容納2000余人。
據村里老人介紹,大集是百年前自發形成,興盛起來的,遠近聞名,20世紀60年代前曾是全國有名的騾馬、糧棉市場,內蒙古、天津、北京、滄州等地的商販都來艾家坊趕集。最繁榮的時候,內蒙古的牧民曾經趕著上百頭牛馬來大集上做生意,那時候的大集熱鬧程度是現在年輕人無法想象的。
多年來,對于艾家坊的村民來說,每月逢“四九”趕集已經不只是商品交易的需要,趕集似乎早已融入早年村民的生活中。“趕集就像一種習俗,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今年78歲劉振才說。
2006年,艾家坊村老村開始整體拆遷,2007年全村900多口人搬進了樓房。2010年8月28日,村委會從河北滄州請來河北梆子劇團,在艾家坊連演6天,重新立集。
如今,在商品貿易發達的時代,集市不再是簡單的商品交易場所,它更多包含了商品需求、民俗習慣和文化內涵等內容。
“現在的大集越來越少了,想帶著孩子體驗一下他沒見過的‘年味’。”雖已定居外地,每年回老家,呂先生都會帶著孩子到大集上轉一轉,“大集上會賣一些傳統的東西,像燈臺、蠟燭、春聯以及過年供奉用的一些物品,這些平時在超市里都買不到,也讓孩子感受下傳統文化的魅力。”
家住大集附近的陳女士則是以買年貨為主。“家里人多,親戚也多,過年需要準備的飯菜都是別人家的幾倍,需要提前準備很多東西。”陳女士說,比起超市里的東西,集上的總歸是要便宜不少,趕集辦年貨對于她這樣的情況再合適不過。
現在的艾家坊大集坐落于城市中,可以說是市民“家門口”的大集。為進一步規范大集經營,宋官屯街道對大集重新規劃,鋪設了水泥廣場、修建了圍欄等等,附近百姓也參與其中經營各類商品生意,大家的生活正在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