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春日里,帶領學生在校園練習演奏技巧
孔徑大小影響音準,因此開孔需要技巧和耐心
教大一新生制作德州古塤
與學生共同完成的作品擺了滿滿一墻
校音
修孔
因形態各異,塤的音調各不相同
□本報記者郭慶萍楊戈
3月14日,德州學院校園里春意盎然,伴著陣陣花香,一段宛轉悠揚的塤樂合奏傳出,引得師生駐足。“塤被譽為‘音樂史上最古老的文明’,音色渾厚古樸,如其7000多年的歷史一般,余韻悠長。”長廊里,德州學院音樂學院教師徐琦在給學生講解塤的歷史和吹奏技巧。“這些塤都是學生們親手制作的,他們不僅要學會演奏音調還要了解樂器構造,才能將樂曲吹奏得更加優美。”
今年37歲的徐琦是德州學院音樂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同時,他還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州古塤制作技藝”項目第四代傳承人。“德州古塤制作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已有100余年歷史,2009年被錄入山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早在2010年,我的老師李鐘汾就在德州學院教授這項技藝。2013年,德州學院開設了選修課《陶塤制作與演奏》,成為全國唯一一所將陶塤制作與演奏列為專業課程的院校。”徐琦說。
德州古塤制作過程精細繁雜,有拉坯、開孔、修孔、校音等十幾個環節。早期的德州古塤以五孔塤為主,音域較窄,表現力有限,為達到更好的演奏效果,在保證音色統一和演奏流暢的前提下,徐琦對塤的腔體和吹孔細節進行了反復調試,先后研制出了八孔塤、九孔塤、十孔塤,音域拓寬至兩個八度,可演奏完整的半音階。
“如今的德州古塤不僅可以演奏傳統古曲,也可以演奏音律比較復雜的現代樂曲。同時,外觀上也做出創新,除傳統梨形還有葫蘆形、筆筒形等,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喜愛。迄今為止,已經有200多名學生選修這門課程。”徐琦告訴記者,為拓寬課程的實踐空間,學校先后與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寧津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簽署了合作協議,在校企合作、古塤制作的專業化、產業化方向進行了有益探索。
作為德州古塤制作技藝傳承人,徐琦一直將傳播塤文化的責任扛在肩上。他曾多次帶領學生舉辦古塤演奏音樂會和制作體驗活動,目前,他已走進德州20余所中小學開展塤文化知識講座,在4所學校開設古塤社團。開展的“德州古塤傳承與保護”系列課題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并在多種學術刊物上發表,擴大了塤文化的影響力。
“作為一名年輕的德州古塤技藝傳承人,我會堅守初心,不斷創新,推動傳統手工技藝和民樂更加契合時代發展的步伐,讓更多年輕人愛上德州古塤。”徐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