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古時又叫踏青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植樹節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并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承繼著許多約定俗成的習慣和活動,雖然各地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歷代詩人墨客描寫清明的詩句自然也像清明雨般紛紛揚揚。透過一行行亮麗的清明詩,讓我們清晰看到悲情與激情、沉重與快樂渾然一體的清明。
??? 悲情的清明。清明節起源于一個令人悲情的傳說和傳說中遺留下的悲壯的詩行。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讓兒子奚齊繼位,設計謀害了太子申生,申生之弟重耳,為避禍害,流亡國外19年。在重耳流亡期間,忠心耿耿、矢志不渝相跟隨的臣子介子推,曾割腿肉煮湯,救活過餓暈的重耳。后來重耳做了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后,加封時卻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與老母在綿山自耕自織為生,最后被大火燒死于山中的枯柳樹下,當晉文公聽說后趕到現場,只從樹洞里發現一片衣襟上的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大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貙m時,晉文公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 。 “足下”一語,據說就是來源于此,是指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第二年晉文公帶群臣祭奠介子推,發現那株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后來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雖然當時這個節日只限于晉國,但祭祀活動還是逐漸傳到了各地。過節的當天,家家插柳枝、燒紙錢、在野外祭祀、吃冷飯等,均為紀念介子推。
??? 介子推這個悲情的歷史典故,化作祭奠緬懷先人、掃墓祭祖的紛紛淚雨和思念。后來的清明詩中,自然少不了悲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的名句,似乎更奠定了清明節“清冷傷情”的情愫基調。古詩里悲情的清明,是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中描寫掃墓祭祀時的悲凄場景:“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是宋·戴復古最能觸動游子對家鄉思念的 《清明傷感》:“客中今日最傷心,憶著家山松樹林。白石岡頭聞杜宇,對他人墓亦沾襟”;是宋·楊萬里《寒食上冢》中的凄然之情:“逕直夫何細!橋??擅夥觯窟h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是宋·蘇軾《江城子》中悼念亡妻時的哀婉悲唱:“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古詩里悲情的清明,是雨水與淚水“濕”了的清明,是悲情與憂思交織的清明。
??? 歡樂的清明。清明不僅是雨水與淚水洗面,更多的是鮮花和笑容相映。人們在祭拜追思故人之余,更多的是攜家人或邀親朋同事出城踏青春游,或安排些輕松愉悅的活動。正像范成大詩中說的那樣:“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透過唐·羊士諤的“別館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經上巳,細雨帶清明”。更看出人們清明時節踏青、折柳的愉悅心情。宋代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描繪是當時京都百姓爭相踏青遠足的熱鬧場景。據史料記載,踏青之俗早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便興起了。所以,古時清明又叫踏青節。陽春三月,楊柳依依,春意盎然,百花竟艷,正是賞花踏青游春的大好時節。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南宋詩人吳惟信的這首詩就形象生動地描寫出當時清明踏青的盛行。
??? 透過古詩看清明,我們不僅看到人與自然和諧的畫面,也看到歡度清明的愉悅場面?!耙轨o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唐·高駢》),走在雨后清明清新的空氣里,聽著天空裝有弦或笛的紙鳶飛發出的美妙聲音,真是別有一番情趣。紙鳶(風箏),起源于春秋時代,原本用于戰爭時的通訊和偵探工具,后成為春風和煦的清明期間的傳統游戲。清代吳友如的《清明節放風箏》:“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云有路通”。當是清明風箏活動的生動寫照;唐韋莊的“滿街楊柳綠煙絲,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洞,女郎撩亂送秋千”。則寫出女子過清明節蕩秋千的習俗;“拔河”可謂古時男士過清明常見的活動項目,這通過唐玄宗李隆基描寫拔河比賽的詩就能看出:“壯徒恒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噪齊山岌嶪,氣作水騰波。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再看唐·王貞白的 “戲馬上林苑,斗雞寒食天”,宋·蘇軾的“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唐·韋應物的“彩繩拂花去,輕毬度閣來”,張說的“斗敵雞殊勝,爭球馬絕調”……透過詩行,古代清明放風箏、蕩秋千、拔河、踢球、斗雞等愉悅場景,猶如在眼前。清明還有插柳的習俗,由插柳到植樹,所以清明節也是古代的植樹節。插柳、植樹雖不是清明賞玩的愉樂項目,但更是一項向生、向榮、向美、向善的有意義的活動。
???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宋·程頤)。是啊,清明是美好的,春天是向榮的,就讓我們珍惜美好的時光,在祭奠、玩樂之余,就從清明節栽一棵向生、向榮、向美、向善的樹做起吧,自“一人栽樹,多人乘涼”始,過好人生的每一天……
???? 盧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