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后,天氣漸漸的清涼了,天高云淡,秋風送爽。沒過幾天,大街小巷的烘焙坊就飄起了月餅的香氣,那濃濃的混合各種堅果的香味,是從傳統的五仁月餅散發出來的,那么熟悉,那么誘人。漫步行走在縣城熙熙攘攘的街道上,驀然心動:中秋節要到了。
??? 兒提時的記憶,就沿著這樣的香氣,升騰起來,想著想著,嘴角就不由得彎起一抹甜美的弧度。那時的中秋就像一幅搖遠的畫卷,輕輕地在記憶中鋪展開來。
??? 我的孩提時代是在農村度過的。那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一個物資極為匱乏的年代,物資是憑票供應的,城里人吃飯要糧票,農村里的人穿衣要布票,抽煙、喝酒都需要購物票,就連當時的自行車、縫紉機、鐘表、手表等也都是憑票供應。我從小生長在農村,對城市了解很少,不知道人家城里人是如何過中秋節的,只記得我們農村人是十分看重中秋節的,這么說吧,就農村而言,中秋節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重要節日。那個時候農村人手里的錢很少,平時做飯的油鹽醬醋都是靠自己養的幾只雞賣雞蛋的錢買來的,被人稱為 “雞屁股銀行”,中秋節要吃月餅也得用雞蛋或其它糧食如小麥、玉米去換。我們家因為父親在外工作,比一般農民家庭稍顯富裕,能用錢直接去購買月餅,可是即便如此,這月餅也不是隨便吃,管夠、管飽的吃。
??? 我記得,那時八月十五吃的月餅大部分都是用普通的粗面粉加白糖做的,硬梆梆的,吃起來會不斷地掉渣渣。油很少,沒有現在常見的蜂蜜、五仁、冰糖、青紅絲或者蓮子青果。但也很甜、很香、很好吃,現在回想起來,那種味道,卻是今天任何昂貴的月餅都比不了的奇異美味。
??? 當時還是人民公社生產隊大集體的年代,人們都是公社社員在生產隊勞動,靠掙工分來養家糊口,社員有整勞力和半勞力之分。但不管是整勞力還是半勞力,干一天活也都只有幾毛錢的收入。一到秋忙季節,大人們整天在田里勞作,連上學的孩子們也要放上一個月的秋假,拿起鐮刀拉動耙子,跟隨大人到田里勞動。即使到了中秋節這天,大家也要在農田里忙活一天。
??? 夜幕降臨,一輪金黃的圓月,緩緩地從廣袤的原野升起,掛在遠處的樹梢上,白天的忙碌與喧囂在炊煙中漸漸沉寂。那時候,我們兄妹都還年小,家里只有母親一個人在屋里屋外忙著做中秋節的晚餐。她擺上已經洗好的面筋、卷卷,又開始切扁豆、黃瓜、茄子一類的蔬菜。進行著烹炸前的準備。村子里家家戶戶炊煙裊裊、處處彌彌漫著油炸煮炒的香味……
??? 農村的夜晚靜謐安祥,一輪圓月高懸在天空格外明亮。吃過晚飯后,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賞月,小時候不知什么賞月不賞月的,只是每年一遍又一遍的聽母親給我們講月亮姥姥的故事,我努力瞪大眼睛,尋找那月宮中的桂花樹,在這樣萬家團圓的時刻,吳剛是不是還在不停地砍樹?他和嫦娥不吃月餅嗎?看著月亮上影影綽綽的暗影,心想,桂花樹和吳剛大概都在那里吧?這個時候,母親小心翼翼地從北房屋里拿出兩個紙包,紙的外面浸滿了油花,我一眼便認出,那是我們渴望已久的中秋月餅。
??? 母親把兩個月餅擺放在面板上,然后橫豎各一刀,月餅便被分成了四瓣,然后她又再斜著左右各一刀,一塊月餅就被分成了八瓣。你想,一個月餅本來就沒多大個,再把它分成八瓣,那只能用“小的可憐”來形容了。我把分到的月餅仔細捧在手上,一點一點地品嘗,根本舍不得大口吃,只能慢慢品嘗,分到手的月餅要吃很久才會吃完的。可是別忘了,即便是我這分到手的八分之一的月餅,那時候很多農村孩子也是吃不上的。
??? 現如今,別說城里人,就是農村人也不稀罕月餅這玩意兒了,很多地方,很多人已經把月餅當成早餐來享用了,這真乃時過境遷呀!
??? 一塊月餅分成八瓣,見證了我的童年生活,那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呀!
???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亮月月圓,但中秋的月亮承載了更多的人文情懷,文化傳統。以月之圓兆人之圓,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和幸福,中秋佳節,不僅是一種美好的回憶,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 尹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