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大碗是武城縣的特色飯食,分別是雞、魚、牛肉、丸子、豬肉、藕合、豆腐和江米干飯。
??? 武城縣地處孔孟之鄉,遇事講究禮數。迎來送往,菜是菜、飯是飯,盛到盤子里的是菜;盛到碗里的是飯。八大碗是主食,所以叫“碗”。
??? 八大碗從什么時候有的?無從考證。當地五十歲以上的人們對它的印象很深刻,改革開放以前,只有紅事上的賓客才有可能吃全八大碗,而且上八大碗的場合定有宴席,所以當地人稱赴宴為“坐席”。其它場合,如果能上八大碗,那就是最高檔次了。農村家庭招待客人,有六大碗、四大碗就算說得過去了。過年時,剛娶了媳婦、家庭條件又比較好的,盡量湊齊八大碗;家庭條件差的,那就只有眼饞的份了。
??? 八大碗不僅是美食,還包含著美好的祝愿,比如:雞和魚,寓意“吉慶有余”;豆腐——都有福;藕合——和和美美;丸子——制作時用手團成圓形,寓意團團圓圓。當地不種江米,過去很稀缺,煮熟后撈到碗里再撒上紅糖,除了讓人吃個新鮮,還寓意飯桌上有糧、日子紅紅火火。八大碗中除了雞和魚,牛肉也算個硬菜。在生產隊時期,家庭不養牛,都養羊。牛是勞力,殺個老牛、病牛都需要公社批準,牛肉不但難買,而且比羊肉貴。所以牛肉上了席,不光上檔次,還能從色彩上跟肥豬肉配對,一紅一白,俗稱“紅白肉”。改革開放以前,肥豬肉很搶手,八大碗里豬肉膘的肥瘦也是個檔次問題,跟現在人們喜歡瘦肉正相反。
??? 八大碗作為武城的傳統名吃,包含著飲食科學。先說八大碗的這個數。過去當地待客都用四方桌,一桌坐八個人,號稱“八仙桌”。坐席時一般上八盤酒肴、八碗飯,平均一人一個菜一碗飯,另有大鍋菜當補充。按一般人的飯量,基本上能保證吃飽。再說這八大碗的選配。肉食成分多,典型的魯菜風格,很對當地人的口味。看看八大碗的原料,它其實是季節飯,換句話說,是最適合冬天享受的美食。藕、豆腐都是冬天和“開春”常吃的東西。過去沒有空調、冰箱,肉食在其它季節放不住,就利用了冬天的寒冷。再有就是冬天是農閑季節,人們有閑心、有工夫去做。農村過去給孩子過生日有“趕月”一說,就是把孩子的生日提前到天涼或天冷的季節過,娶媳婦大多數選臘月,除了討個“過年添人”的吉利,也有剛才那幾個方面的考慮。江米是一種溫熱性的滋補品,加紅糖能抗冷。生活貧窮的人們冷不丁吃一肚子大魚大肉,腸胃可能接受不了,搭配著吃些藕能開胃助消化;吃豆腐能調和脾胃,消除脹肚;丸子的花樣比較多,有肉的,有素的,半葷半素的。不論葷素,都摻雜著蘿卜,吃了能順氣健胃、清熱消痰。——這樣的搭配,就能叫人吃著好吃、吃下去舒坦。
??? 隨著時代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富裕,八大碗也有了一些細節上的變化。過去條件差,牛肉、豬肉碗里,底部都襯著一大半干菜,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猴戴帽”,現在干菜早就沒有了,全成“干貨”了。肥豬肉已經由蒸改為紅燒,或做成米粉肉,肥而不膩。魚的變化更大,過去差不多都是咸鲅魚,現在有帶魚、花鰱、鯉魚、鯽魚,甚至還有外地的桂魚、鯧魚,而且鮮魚居多。
??? 眼下,即使在武城最高檔的飯店也難見到八大碗了,但在古貝春集團有限公司的酒樓里卻能一飽口福。原來,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周曉峰早就意識到了“八大碗”在當地飲食文化中的份量,囑咐廚師們:一定要把武城這一特色食品傳承下去。 2007年以來,借助企業開展工業旅游的契機,“八大碗”成了公司招待賓客的特色飯食,回鄉探親的游子們品嘗到了親切感,外地人也了解了武城的飲食文化。 2011年春節前夕,德州電視臺“《直播德州》欄目組”的記者們到古貝春公司拍攝八大碗的制作,古貝春公司黨委書記和文化部門負責人在飯桌上現場向記者做了講解。隨著這個欄目的傳播,更多的人知道了武城的“八大碗”,也記住了傳承“八大碗”的古貝春公司。
??? 李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