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暑“禾乃登”。是一句古話。這個節氣,正是莊稼們陸續走進成熟的時節。
??? “處暑吃黍”。是我家鄉的一句老話。在我的老家魯西北地區,這個節氣,莊稼們的行列里,玉米懷抱著娃娃的綠衣才開始竄黃色,紅高粱高舉火把剛點著朝霞,豆莢緊繃著臉還沒有炸響的沖動,棉花舉著鈴鐺初開口吐話(花絮),谷子搖晃著金穗子正想著彎腰……只有黍子,已經低垂著金發的頭顱,最先感恩大地的孕育了。
??? 小時候,看到黍子登場,就一直盯著母親忙黍的身影,又蹦又跳高興地不得了。直至母親將那些黍子們攤曬打軋揚成紅黍子粒,脫粒成米,磨米成面,就能吃一頓黃面棗窩窩了。那時候,每逢新黍收獲,家家都要嘗新米,蒸黃面棗窩窩,又粘又甜又好吃。特別是在鬧饑荒的年月,飽飽地吃一頓黃面棗窩窩,那感覺是一生最美好的事情了。現在日子好了,想吃啥就能吃啥了,而處暑的黃面棗窩窩卻漸行漸遠了,早已走成一種美好的記憶了。如今家鄉一片片的棉花、玉米、小麥等,卻看不到黍子那靚麗的身影了。也許是人們只愿意伺弄那些效益高或易于機械化操作的莊稼了,把黍們放棄了吧。但家鄉的蒸年糕依然如故,只是現在家鄉的年糕都是用粘高粱和粘谷子替代的。去年春節回老家過年,正趕上熱騰騰的年糕出籠,用年糕叉子叉了一塊高粱面的棗糕,慢慢吃來,細細品味,感覺再也沒有黃面年糕的那種好吃勁兒了。不由得就回想起黍子那美麗的身影以及紅殷殷的黍粒子、黃澄澄的米粒子、金燦燦的軟糯糯的黃面棗窩窩和年糕……
??? 今又處暑,我在南京大都市的居室里,看著夜晚燦若繁星的樓群,不僅思念起黍來……
??? 我在象形漢字里望黍,只見篆文和行書里的“黍”,像身著裙裾的美人兒,靜靜地站立著,微笑著望著我。而黍子正是禾稼類里的美人呀,莊稼里唯獨黍穗子是均勻的線條狀,就像美麗的發型。所以美黍成糕食也是黏黏的、甜甜的、情意綿綿的。
??? 我在父親的一幅字畫里望黍。父親一生愛好書法,他的一位書法好友贈給他一幅《雞黍之交》的字畫,“雞黍之交”是《后漢書·獨行列傳》“八拜之交”里的典故之一,父親曾多次給我們講字畫里張劭和范式的故事。父親和他的朋友雖沒有達到張劭和范式“雞黍生死交”的程度,但也常來常往了一輩子。都說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可謂至友之交如雞黍了。張劭和范式“雞黍之交”的友情故事被元朝的宮天挺改變為劇本《死生交范張雞黍》后廣為流傳,影響頗深。
??? 我在古詩詞里望黍。黍在詩經 《黍離》里發芽、結穗、籽粒飽滿,搖曳人情:“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黍在詩經《黍苗》里唱著頌歌沐雨起舞:“芃芃黍苗,陰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勞之……”;黍在唐·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里,站成彬彬有禮的簡樸真誠和“雞黍”相邀的情誼:“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黍在唐·秦系 《早秋宿崔業居處》詩里站成雞黍相會的歡欣:“雞黍今相會,云山昔共游”;黍在清·錢謙益《送蕭孟昉還金陵》的詩里滴成情意綿綿的離別淚:“雞黍交期雪涕頻,相看不語且霑巾”;黍在“詰朝始趨鳳闕去,此日遂愁雞黍違”(唐·王起《和李校書》)詩里,黍在“良會若同雞黍約,暫時不放酒杯空”(唐·唐彥謙 《道中逢故人》)詩里,黍在“君歸赴我雞黍約,買田筑室從今始”(宋·蘇軾 《送沉逵赴廣南》)詩里,黍在“良朋咸在茲,先期命鷄黍”(清·方文《禊日與蔡芹溪同舟作》)詩里,黍在 “待小春,開了山梅,重尋雞黍約”(清·吳蔚光《瑣窗寒·暮秋》)詞里……站成讓我感思令我感動的深厚情誼。
??? 我在營養學家眼里望黍,黍是不該消失的營養。黍籽粒中所含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常量元素鈣、鎂、磷及微量無素鐵、鋅、銅,尤其是人體必需8種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小麥、大米和玉米;我在中醫學家眼里望黍,黍是不可消失的醫病良藥。黍子不僅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是我國傳統的中草藥之一。 《內經》《本草綱目》《名醫別錄》等書中都有記述:黍子性味甘、平、微寒、無毒。黍米“入脾、胃、大腸、肺經”,功能“補中益氣、健脾益肺、除熱愈瘡。主治脾胃虛弱、肺虛咳嗽、呃逆煩渴、泄瀉、胃痛、小兒鵝口瘡、燙傷等癥”;我在美食家眼里看黍,黍是不該消失的人間美味……
??? 黍在我的眼里,是象形字里的美人,是永遠站立著的思念。就像母親在黍地里勞動的身影,母親虔誠地彎著腰和黍子為伍走向成熟的身影,母親微笑著忙碌著一粧粧蒸黃面年糕的身影,母親在村頭黍地旁等我下班回家的身影……
??? 黍,是我永遠站立著的思念!
??? 盧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