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爺姓時名善,是村中大輩,所以村人皆呼“善爺”。
??? 自幼村口樹起了一塊功德碑,上面刻著修村路捐款人的名字,第一個就是善爺。遺憾的是,名字已用黑邊框了起來。善爺雖沒能親眼看到路通碑立就離世而去了,但,人們總是把他和這路相聯系,小村里到處傳頌著他的故事。
??? 善爺窮苦出身,父母雙亡,與哥相依為命。到十六七歲時,家里窮得實在混不下去,就只身一人外出闖蕩了,家鄉解放后才又獨自歸來。直到1965年,鄰村一軍官回鄉探親,才向人們講起善爺如何參軍當兵,如何隨劉鄧大軍南下,在強渡黃河時怎樣負傷,怎樣留在魯南養傷的經歷。善爺從沒提過的革命功勞也就被鄉人所知曉了。于是,在戰友的幫證下善爺成了榮軍,補齊了這些年的傷退軍人撫恤金,并安排他的兒子進城上了班。善爺就利用這些國家補給的錢,買了頭毛驢,置了輛拉車,自愿加入到鄉運輸隊,成了一名趕腳者。
??? 鄉村趕腳,主要是給供銷社拉運貨物。把采購站收得的農特產品送出去,將農村所需的油鹽醬醋堿酒茶運進來,一頭毛驢拉一輛帶廂的木車,風里雨里走,霜里雪里過。其最艱難處不是自裝自卸,不是風吹日曬,而是道路難行。原來,咱魯西北平原的鄉村道路多是田高路低的道溝型式,一遇雨雪便水積溝內,泥濘難行,負有重載的腳車就時常陷在其中,不可寸進。每遇此況,趕腳人只好先一件一件卸下貨物,趕著空車沖過泥段,再自背自扛,將貨物一件件搬回車上。自縣城至鄉里不過十公里,而這等泥濘道溝路段就有四五處之多,趕腳善爺的辛勞可想而知,每年都有幾次被累吐了血。
??? 善爺是傷殘榮軍,這在當時的農村算是較高榮譽,人人敬之。可善爺自己卻從來不提,從未有趾高氣昂的架子。他趕腳的毛驢車成了幫助行路艱難者的工具,鄉里鄉親進城的、外出的、接友的、捎貨的,他都有求必應伸手援助。鄰村一孕婦走娘家歸來,路遇大雨,正急慌不知所措之時,路過的善爺把她扶到車上,支起雨具,一直護送到家。一個腌臜的老乞丐,因饑寒交迫昏倒在雪地里,奄奄一息,是善爺把他拉回家中,燒炕加被,熬姜糖水,救其蘇醒,又中藥調養了十幾天才送回家去。那一年,我四叔外出上學,又帶行李又帶用具的,實在麻煩難行,又是善爺主動找上門來幫助,毛驢車一直送到縣城車站。在近二十年的趕腳生涯里,善爺利用車輛之便行善鄉里,但他也在趕腳行車中遍嘗了路難行的苦辣辛酸。他最知道鄉親們行路上的艱難,最盼望腳下的路變得平坦。
??? 隨著年紀漸老,趕腳多年的善爺因傷勞過度體力不支了,到家鄉實行責任制時,他就徹底的放棄了趕腳職業,退下來養老。他把自己心愛的毛驢和拉車無償地獻給了生產隊,想多增加點集體積累,好讓鄉親農戶多分配點農具財產,而他自己卻一分田不要,一根草不拿,帶著老伴到城里找兒子去了。臨走,他對前來送行的村干部說,你們得給我保證,等我再回來時這路一定要好走。
??? 終于,嘗盡行路之苦的鄉親們就要熬出頭了,村里決定利用國家“村村通”的政策籌款修路。消息傳出,在外的人們紛紛出資捐款,年已古稀的善爺一下子寄來了十萬元。深受感動的村干部忙打過電話去,說,款額太大,不合適。善爺在電話的那頭爽朗的笑了:“這十萬元我已攢了幾十年,等的就是這一天。老人哪,就是小人們的鋪路石,活一輩子,干一輩子,還不是為了小輩人好行路,好生活嗎。 ”
??? 村干部與善爺約定,等路修好了一定接老爺子回家看看,要讓他親手剪彩。然而,善爺還是沒能等到這一天。他老人家雖未親眼看到家鄉那平坦的油路,但他知道,自己終生的愿望就要實現了。他是帶著滿足和喜悅走的。
??? 修路的功德碑刻好未立,善爺就已去了,村里只好又請回石匠,把善爺的名字用黑邊框了起來。石碑立在村口,也立在村人心里。每經此地,人們無不駐足敬目;每次雨后,村人們都會自發的來這路上墊坑培土。
??? 時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