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千百年來,它不僅成為奉勸世人的告誡語,而且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記得小時候,每逢調皮或者“闖了禍”,就會遭到大人的訓斥:“熊孩子,沒規矩”。我從小就是在這“為人要懂規矩、守規矩”的數落、訓導甚至是懲罰中長大的。
??? 印象最深的有兩件事,被俺爹斥責為違犯了“規矩”。一次,有位區里的干部,因公干騎自行車來找我爹(時任治安員),我一瞅見自行車,就打起了鬼主意,趁他們在屋里說話當口兒,便偷偷將車子推了出去,和小伙伴們一起往村北溜車去了。那時,自行車在村里還屬于稀罕玩意兒,包括破舊的在內,全村總共才不過兩三輛。一般人家的窮孩子,別說是騎騎了,簡直連摸都沒摸過,有這樣一個好機會,我怎么會輕易放過。誰知走的時候,既沒打發大人個知字,又沒說去了哪里,光顧開心地玩了,卻在時間上玩過了頭,結果害得老爹扯著嗓子喊了半天,找遍了村子,最后才在村北找到了灰頭土臉的我。 “沒事,孩子家嘛。 ”那位叔叔說著,趕忙接過自行車,正了正摔歪了的車把,重新掛上車鏈子,匆匆忙忙地騎上車子走了。這時,早已憋了一肚子氣的老爹吼道:“忒沒規矩!叔叔是公家的人,到咱家是來辦公事。誤了公事,你一個毛孩家子擔得起嗎? ”“俺咋知道人家有急事啊? ”不知深淺的我嘟嚷了一句。沒承想老爹一聽火冒三丈,抄起趕牛的鞭子就要打,我一見大事不妙撒腿就跑,老爹邊追邊掄起鞭子,只聽嗖地一聲抽了下去,不偏不倚正好落在我的小腿肚子上,頓時凸起一條筷子般粗的帶血的條狀印記……打那以后,我開始懂得了“如何待客的規矩”。
??? 還有一次,是我沒依從繼母的指派,即刻爬到榆樹上去捋喂豬的榆葉,說是要不依從,就去跟老爹告狀,為此發生了爭執。繼母一方面礙于長輩的面子,另一方面出于繼母對繼子的固有隔閡,非要當場教訓我一番不可。生性倔強的我,不但不認錯,反而有意招惹她說:“你要是能逮著我,我就去。 ”這下可真把繼母惹火了,一手舉起笤帚疙瘩,一手就要抓我,我嚇得噌地竄到水缸的對面。她左追我左轉,她右追我右轉,僵持了老半天,愣是沒逮住我。連累帶氣的繼母,瞪著我大口大口地喘氣。突然,呼地一下子,將用于水缸外圍保溫的土坯搬倒了一塊,氣呼呼地扭頭進了屋。吃晌午飯時,繼母真格地向爹告了狀。說什么恁這孩子俺管不了啊,光知道強嘴,不知道干活啊,還賴我把水缸上的坯搬壞了。我心里犯嘀咕,這頓揍一準兒跑不了。
??? 出乎意料的是,老爹并沒動武,而是實施了我認為比挨揍更難受的懲罰。用那種聲音不大,但份量很重的語氣說:“長出息啦是不?這就是對恁娘的規矩?好啊,晌午飯不能吃,榆葉也得給我捋嘍。 ”我一聽就像得了特赦令,趕忙挎起口袋上了樹。在那個年代,對于小孩來說,“不怕打,不怕罵,就怕五臟吵群架(比喻餓得肚子咕咕叫)。 ”就這樣我被整整餓了大半晌,幸虧奶奶愉愉塞給我一個榆錢餅子,才算救了急。打那以后,我開始懂得了“尊重長輩的規矩”。
??? 直到長大成人,才逐漸弄清了 “規矩”的真正含義。原來規矩一說,源自古代木工的術語。而“規”和“矩”,則是木匠用以畫圓、畫方所必備的兩種工具,即圓規與曲尺。后來,被引申為人的言行正派、老實,遵禮法、守法度。比喻為人處事務必要遵循一定的標準、法則,不能胡來。否則,輕則前功盡棄,一事無成;重則身敗名裂,搭上性命。可見,規矩已經不單單是木工的專用工具,而更重要的是闡述了一個做人、理家、治國的深刻哲理,而時時提醒著人們。
??? 《韓非子·解老》一書中,有“萬物莫不有規矩”的記載。細細想來,千真萬確。規矩遍布于社會的各個角落,人們都要受這種規矩的約束。比如:黨紀,就是黨的規矩;國法,就是國家的規矩。每個黨員、每個公民,都必須依此作為準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再如古代的銅錢,它的形狀是外圓內方,無論其明示的形制,還是其暗隱的內含,俱都緊扣著諸多規矩。君不見,借貸中的“借債還錢”,交易中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以及“不義之財不可取”等等,不都是我們所熟知的規矩嗎?
??? 由此聯想到,近年來那些紛紛落馬的高官們,之所以居然置黨紀、國法于不顧,肆無忌憚地狂斂巨貪,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他們的心目中,早已完全喪失了以上所說的規矩。 “人以品為重,官以德立身”,是中華民族一向崇尚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也不乏正反兩個方面的典型。有副對聯,可謂一針見血地道出了真締。聯曰:“貪念概由無品起,丟官始自失德時”。筆者以為,“還是規矩人有落頭”。雖說是老話、俗話,但老話不老,俗話不俗。任何人都不能游離于規矩之外、凌駕于規矩之上。尤其是為官者,更應該自覺做到先律己、后律人,嚴格按照黨性原則、法律法規辦事。只有恪守做人的準則,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做事,才能走出一條精彩紛呈的人生之路,成為“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并為人民世代稱頌的好干部。
??? □陳仲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