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禮”一詞,筆者總感到表達上有些含糊,它不像“拒腐蝕”那樣明確。 “禮”本意含有“情”的成分,所謂“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便含著中國人濃厚的傳統禮請。民間紅白喜事中的禮尚往來,也是含著傳統情義的,只不過現在有些往來過頭罷了。至于官場上的送禮收禮,或替人辦事、或替人消災,似乎也有個“情”字在。也許正是這個緣故,“官不打送禮的”那句老話有人常掛嘴邊,有人把官場上替人辦事、求人幫忙的送禮收禮現象看作情理中的事,所以才出現了拒禮難的說法。筆者就曾聽人面帶難色地說:“為人辦了事,拒禮很難為情。 ”也有人對那些死皮賴臉、變著法子送禮的人束手無策。拒禮果真那么難嗎?
??? 近讀 《中國古代檢察人物志》,深為明朝永樂年間周新“懸鵝”的故事所感動。周新任浙江省按察使期間,一個想做官的人提禮品盒到他府上“疏通”,見了周新,放下盒子就走,盒里放的是一只香味撲鼻的烤鵝,周新派人將烤鵝掛在門口,直至那烤鵝變得又臭又硬,沾滿灰塵。那些想來送禮的人,見此情景自然打消了念頭。清代鄭板橋做濰縣縣令時,遭遇過一刺手的人情問題。該縣一富家子因欺少凌弱被鄭板橋捉拿歸案,富家便以重金請鄭板橋的同科進士張先生前去說情。鄭板橋擺酒款待,酒酣時,張先生婉言表達來意。鄭板橋邊敬酒邊說:“仁兄,不滿您說,板橋早知您的來意,您也熟知板橋的為人,我為官不才,上衙時一不騎馬二不坐轎(步行,諧“不行”音)。 ”寥寥數語既巧妙拒絕了其無理要求,又不傷及同科之誼,實在令人佩服。一個是懸鵝警示,一個是巧語暗示,一硬一軟,都達到了拒禮的目的。
??? 古往今來,凡是為官從政者,都會受到人情的考驗。說“官不打送禮的”,為何不打,是禮“情”難卻嗎?究其因是禮可飽私囊,貪婪者見禮眼開,欣然笑納,何拒之有?而廉者心存正氣,胸懷天下,處處為民著想,也就能用正確的方式對待人情,用人格的力量感召人心。有過這樣一位黨委書記,他在自己家中貼了一副對聯:“堅持原則敢頂歪風邪氣,一心為公何懼軟纏硬磨”,橫批是:“軟硬都不吃”。用對聯警示那些為達到個人私利軟纏硬磨、送禮求情的人,成為當時的美談。
??? 我們共產黨人,是把手中的權力用來為人民謀利益,還是當作特權收受禮品送人情,這是當權者思想境界高低的分水嶺。當權者見禮不拒,而后為送禮者開綠燈、徇私情、舞私弊,做出與人民大眾根本利益背道而馳的事情來,最終會墜落成腐敗分子,為送禮者開了方便之門,也為自己打開了牢獄之門。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魯國宰相公孫儀的一段話,友人問他:“你既有食魚之好,為何不受別人送來之魚? ”公孫儀笑答:“如果受人之魚就會導致自己順他人意志行事,以至于做出越軌的事。若是觸犯法律,不僅宰相職位保不住,還可能身陷囹圄。那時想吃魚也沒有了。現在我不接受別人禮物,便能照章行事,能長久地自己買魚吃,這不是很好嗎。”公孫儀所講的道理,很值得當今每一位為官者思索、借鑒。
??? 20世紀50年代初,彭德懷元帥曾告戒一名干部時說:管“公”的人,第一條自己不要貪,第二不跟別人送,第三敢把厚臉皮、熟人擋回去。有了這三條,才能保住一個“公”字。我認為,只要具備了彭總說的三條,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人,又何愁過不了“人情”這道關呢?拒禮又有何難呢?
??? □盧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