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 姬春雪
寧津縣是“中國蟋蟀之鄉”,斗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古就有“寧津蟋蟀冠天下”的美譽。蟋蟀罐作為蟋蟀用具與蟋蟀聞名是同步的。
蟋蟀罐制作技藝最早出現在唐宋時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劉氏丫頭蟋蟀罐”,既有中國北罐的渾厚大氣,又有中國南罐的細膩秀美,美名享譽四海,成為蟋蟀玩家收藏和民間饋贈的藝術珍品。
地域文化創造有利條件
寧津縣位于山東省西北部,隸屬于德州市,地處黃河沖積平原腹地,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屬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條件良好。
寧津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淀厚重。寧津舊志記載:寧津在遠古時代稱有鬲氏部落,夏代稱有鬲氏國。“鬲”是有鬲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利用當地泥土資源,創造出的飲食炊具,是寧津陶文化和飲食文化的鼻祖,是先民們留給子孫后代的寶貴遺產。
獨特的歷史、地理和人文環境,對寧津蟋蟀罐傳統制作技藝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制作歷史源遠流長
蟋蟀罐制作技藝最早出現在唐宋時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寧津縣劉營伍鄉龍潭村、劉旺言村一帶,曾出土唐代古墓,墓穴里就出土了蟋蟀罐。蟋蟀罐制作技藝復雜,燒結溫度難以掌握,制作工藝在寧津已失傳多年。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天津藝人谷德恩到寧津劉營伍鄉傳授蟋蟀罐制作工藝,西劉村的劉秀芬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得其真傳,谷德恩把一響器蟋蟀罐命名為丫頭蟋蟀罐。劉秀芬嫁入劉旺言村張建強家后,將制罐工藝與其祖傳制陶工藝相結合,經10余年的不懈努力,研制成功灰白罐的燒制方法,并逐漸形成劉秀芬自己的藝術特色。
“水晶盆、瓦中玉”
劉氏丫頭蟋蟀罐在傳承古代制作的同時,又有了發展與創新。他們研制的灰白蟋蟀罐是又一制作高峰。它大方、典雅,內涵深沉,體現了“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
劉氏丫頭蟋蟀罐傳統制作工藝,選用古鬲津河河床下純凈而細膩的膠土為原料,經手工淘洗、拉坯、晾曬、修整、壓光、繪畫、雕刻等工藝,最后采用獨特的“匣缽高溫封窯還原”方法燒制成灰白蟋蟀罐。通過該技藝燒制的蟋蟀罐,撫如童肌、細潤柔滑,叩之有金石之聲,鏗鏘悅耳,用則膩而不滑,貯水不涸,歷冰不寒,經過把玩后,有“水晶盆、瓦中玉”之美譽,制作之精致、造型之優美,為世人所傾倒,集實用、觀賞、把玩于一身,被文玩界稱為“蟲趣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