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德州州學,不得不說到德州文廟,因為文廟和州縣學始終是在一起的。德州州學、文廟位于舊德州城的北部(今德城區勝利街東市生建機械廠處)。據清康熙年間德州學者孫勷《重修學宮記》載: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知州秦政以夫子之宮在東南隅,地形洼下,水潦時沃,乃卜遷于州之西南……明洪武十年(1377),知州閻九成乃遷今地。 ”后經屢次增修,成為歷代風雅儒士、達官貴人拜謁、瀏覽的勝地和德州的文物景點之一。
??? 當時的德州文廟,主要建筑物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其左右附屬建筑對稱排列。門前為泮池,南為照壁,題曰:“太和元氣”。泮池后為欞星門,左右有二坊,左曰“德配天地”,右曰“道冠古今”。坊外兩側各有一碑,一寫“文官下轎”;一書“武官下馬”。欞星門內為大成門,兩側各筑一廳。大成門后,為規模五楹,高9.8米,進深12米,占地249.6平方米,氣勢磅礴的大成殿。飛檐垂脊,黃瓦飛甍,斗拱交錯。周繞四廊,雕梁畫棟,堂皇宏麗,藻井枋檁,正脊五龍戲珠,金箔貼裹,熠耀輝映。
??? 文廟東西兩側各有偏院,東院西側南為學門,北有“崇圣祠”,為孔子家廟,祭祀著孔子的父親叔梁紇。以東自北向南依次建有“英烈祠”“土地祠”“宋公(性)祠”“鄉賢祠”“文昌閣”“名宦閣”“董顏祠”“節孝祠”,“奎星閣”建在東南角。西院北為學署舊址,亦稱后學署;南為儒學署,亦稱前學署,即州學所在,“入學三十名,學田六頃八畝零”。
??? 在古代,立文廟,祭孔子,以圣賢之德,為學生之楷模。每年春秋兩季,在文廟祭孔子,日期為農歷二、八月的第一個“丁”日,故祭孔也叫“祭丁”,由知州主祭,民國時期改為縣長主祭,其他官員及本州有名望人士陪祭。
??? 德州文廟,這一封建社會傳統思想文化的教育陣地,經明清兩代勞動人民的保護和修葺,直到民國初年仍保存完好。在軍閥混戰和日本鬼子的占據期間,德州文廟遭到了較嚴重的破壞。到德州城解放只剩下大門和殘墻斷壁了。上世紀50年代初修建生建機械廠時,將其殘跡拆除。當時在殘跡上遺留的好多石碑、石雕等文物墊了海子或被埋在了地下。
??? 德州州學開設課程為:洪武二年規定設“禮”“射”“書”“數”4科,要求生員熟讀精通經、史、律、誥、禮儀等書,朔(初一)望(十五)須學射于射圃。
??? 德州州學的管理,州政府里邊設學正1人,訓導1至3人。學校聘用教師多人,負責學生的學習。據德縣舊志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立州學,十三年(1380)全國所有州縣學給生員每人每月六斗米,并供魚肉,故稱“廩膳生”。德州州學的“廩膳生”定額30名。以后入學人數增多,又附設“增廣生”、“附學生”。若遇“廩膳生”有考取貢生者,由“增廣生”,擇優遞補“廩膳生”。學生教室為3座:一曰“進德”,二曰“修業”,三曰“養正”。嘉靖十年(1531),由于州人葉洪等人的努力,德州增設“衛學”,州學與衛學合署,“州學”定額30名不變,“衛學”定額也是30名。當時德州州學設學正1人,訓導3人,負責輔導生員功課。
??? 明清鼎革之后,清順治四年(1647),州衛入學各40名;順治十五年(1658),定州衛入學各15名;康熙十五年(1676),定州衛武學亦各15名;雍正三年(1725),州學文20名,州學武15名,衛學文武各15名,永為定制;清咸豐十一年(1860),德州因捐軍餉,增加文武學額各1名,州學文21名,武15名,衛學文武定額各15名。清代德州州學設學正1人,訓導2人,康熙九年(1670)全裁,十九年(1680)復設1名。
??? □張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