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辰宇
春分過后是清明,對清明最早的印象便是唐代大詩人杜牧那首耳熟能詳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時節的景象躍然紙上,在詩句里我們看見了細雨紛飛、行人上墳、孤客問路、牧童遙指的畫面,而這清明雨和杏花村隨著“清明”便在古詩詞的長河里深深扎下了根,被定格成了一個個永恒的經典,每逢清明節便會在人們的腦海里浮現。
清明節,不僅是一個節日,更重要的它已成為了一種情結,是生者對逝者的追思和祭奠。在古詩詞的長廊里緩慢踱步,細細品味“清明”那獨特又悠遠的韻味和內涵。
清明掃墓,據說源自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后重耳稱帝,介子推拒不入官,晉文公本想燒山以逼其出,哪知介子推與母抱柳被燒而死也不就。晉文公嗟嘆悲切,下令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天全國禁忌煙火,只吃寒食。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形成清明掃墓了。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宋代高翥的《清明日對酒》筆墨濃重,一句摹景,一句寫人。在清明節的南北山上,祭掃的人隨處可見,焚燒的紙灰似白蝴蝶般漫天飛舞,心里的悲痛如杜鵑啼血般哀啼。詩人觸景生情,攜無限的感慨落筆,在清明詩中寄托了人們對故去親人們的深深哀眷。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文情并茂地描述了人們在梨花滿天、笙歌鼎沸、黃鶯鳴囀的清明,出城踏青尋春的樂境。陽光明媚,春風和煦的西湖引人入勝,游人如織,熙熙攘攘;到了傍晚時分,笙歌停歇,人群逐漸散去,西湖卻春色依舊。我們在詩中望見了仙境般的西湖,讓人流連忘返。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游》讀來便覺一種閑適的韻味兒,燦爛明媚的春光似要將人迷醉。
“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溫庭筠的《清明日》寫出了人們興沖沖地結伴踏青,出發時看到花瓣上顫顫欲滴的露珠,歸來時領略到微風拂柳的清明生活。
“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晚唐薛昭蘊《喜遷鶯·清明節》生動地描繪了舉子們于清明雨后騎馬踏青的得意。
“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雨初晴。”顧非熊《長安清明言懷》形象地記錄了唐都長安清明節萬家車馬出動的盛況。
古詩詞里的清明,蘊含著太多經典,無論是掃墓祭祀的哀思綿綿,還是踏青游玩的悠閑愜意,都蘊涵了深厚的“文化密碼”,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清明厚重,詩詞雋永,承載了太多的情愫。清明時節,懷揣一顆拳拳之心走進詩詞,細細品味那古色古香的千年韻味,慢慢感受古詩詞里詮釋的動人情結,去接受一場情感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