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鳳
初夏,習習的涼風拂在臉上,讓人好愜意啊。我沿著寬闊的柏油路,來到郊外田野。放眼望去,無邊無際的麥田,像綠色的海洋,碧波蕩漾,蘊含著豐收的希望。
麥田與藍天交會的地方,是錯落有致的大白楊,郁郁蔥蔥,環抱著秀美的小村莊。高高聳立的風力發電機,三個長長的扇頁在微風里緩緩地轉動,仿佛向田野上的人們招手致意。飛防作業的遙控無人機,在麥田上往返飛翔,給小麥補充著豐富的營養……
如果,你是一個專業攝影師,來到這充滿魅力的田野上,隨便按一下快門,就是一幅精美絕倫的攝影作品。如果去參賽,說不定能拿大獎呢。
田野上的小麥已進入灌漿期。節氣不等人,“小滿”將至,離小麥收獲的“芒種”只剩20多天了,時間過得真快啊!
綠蔭遮蔽的橋頭上,坐著七八個中老年村民,從容悠閑,侃侃而談。側耳傾聽,正談論著國際、國內大事:俄烏沖突對糧食價格的沖擊;南方的小麥正在收割;個別地方高價收購青小麥作飼料,已被有關部門明令禁止……我不由心生感慨:新時代的農民正被時代的浪潮刷新著,多數村民用上了智能手機,大事小情,在手機上一覽無余。更有一部分年輕農民,用上了平板電腦,在互聯網上學習各種農業科技。農民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有了質的提升和改變……
“天涼收麥子。今年的小麥產量肯定不低。你們看看,麥穗10厘米長,包穗的旗葉也又寬又長!”一個年長大叔的經驗之談打斷了我的思緒。我連忙走進麥田,仔細察看,果然如此啊,哈哈,這都是豐收的昭示??!去年的小麥已經很高產,今年的畝產量再創佳績,我興奮不已,心潮開始奔流不息。
追溯農民種麥、收麥的歷史,真是用辛苦和汗水書寫的記憶。60年前,祖輩的人種麥收麥,全憑兩條腿和一雙手,忙碌半年,畝產量只有二百多斤,全靠吃粗糧野菜艱難度日。50年前,父輩們在生產隊種麥收麥,雖然有了一件兩件的機械幫忙,但還是以人力為主,辛苦勞累換來的只有畝產四五百斤的產量。30年前,我們這一代農民,收麥軋麥已經基本普及了拖拉機和脫粒機,可是,抖麥、翻麥、堆麥、揚麥等,這些瑣碎的工序還是要人工操作,一場麥收下來,人們累得筋疲力盡,每畝八九百斤的產量,已經讓人們非常欣喜。
如今,小麥畝產量已達到一千三四百斤,聯合收割機收獲完畢,麥粒直接拉到糧食收購點售賣。站在地頭打個電話,銷售農資的工作人員,直接把化肥種子送到地里。播種機把玉米種耩進地里,“小農水”灌溉之后,整個夏收夏種工作便宣告結束。農民從以往繁忙勞累的麥收耕種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外出打工,或者通過網絡平臺上搞多種經營。隨著農業種植由機械化向智能化一步步邁進,現代農民那真是生活在蜜罐里了。
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的一系列惠農政策,春風化雨,改寫了農民兩千多年來種地納糧的悠久歷史?,F在種地不僅不交“皇糧國稅”,政府還給種田農民各種優惠補貼和助農支持,這是史無前例的撼世之舉啊。農民的幸福生活真是“吃著甘蔗上樓”——步步高、節節甜!黨和政府的恩情,永遠鐫刻在我們億萬農民群眾的心坎上。
橋上的鄉親們還在談古論今,橋下的河水靜靜地流淌。我撿起一顆小石頭投入到河水中,一圈圈漣漪層層散開來,恰如我的心中,幸福的波紋也在歡快地蕩漾。今年又是豐收年??!我感慨著!
我深愛這凝聚著希望,充滿著幸福的五月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