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輝正在制作皮雕
記者馬樂姜偉孫耕
皮雕,又稱為皮革上的文身,是以刻刀等工具在皮革上進行浮雕創作的手工技藝。國內的皮雕藝術起源于草原游牧民族,源遠流長,集實用、鑒賞、珍藏于一身。
在德州天衢新區,42歲的劉清輝便是一位中式皮雕技藝傳承人。在他的刻刀下,皮雕除了表達著喜怒哀樂的情緒,更是被賦予了情感和內涵,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作品,似乎在訴說著一個個有趣的故事。
劉清輝受到父親的影響,自幼學習書畫,對傳統藝術,特別是傳統手工藝有著濃厚興趣。201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皮雕技藝,被其復古細膩的藝術風格所震驚,簡直就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憑著一腔熱忱,他將皮雕所需工具一一置辦齊全,通過看視頻、查書籍自學鉆研起來。“一開始什么都不懂,只是在慢慢嘗試,看著別人雕刻簡單,但僅僅是在皮革上雕刻一個花紋,就有不少講究。”劉清輝回憶,他的第一件作品是一個錢包,包上有一個狼頭圖案,“前前后后忙活了三天三夜,整個人筋疲力盡,還是把狼頭雕成了四不像。”通過反復練習,多次外出拜師進修,劉清輝的技藝不斷精進,后來干脆辭職專門從事皮雕制作。
一件皮雕作品制作起來極其復雜,創作過程融合繪畫、雕刻、染色、定型等工藝手法,粗略算來需十余道工序。由于長時間手工制作,他手指上的指紋幾乎被磨平,家門的指紋鎖每次都要試多次才能打開。創作時的劉清輝,專注嚴謹、一絲不茍,沉浸在皮雕藝術的世界中,通過反復雕刻與敲打,賦予著皮革特殊的美感與靈魂。“看著他在創作時的那種溢于言表的滿足,我也為他開心。”一直以來,妻子李文玲都是他堅強的后盾和支持者。
“皮雕制作是一個慢慢修煉自己的過程。”劉清輝說。在皮子上作畫,容不得修改,刀落后,就是一段不可回望的旅程。刻畫、敲擊、推拉、旋轉……各道工序環環相扣,一 刀一錘都容不得半點馬虎。
“皮面軟化時間長了不行,短了也不行。刻刀下深了,會刻傷皮;刻淺了,圖案無法呈現。”曾經有一次,他花了近半個月的時間為客戶制作了一個海盜船長圖案的皮包,結果在最后上色時出現失誤,盡管客戶再三表示沒有關系,但劉清輝依然堅持重新制作了一個。
在劉清輝的眼中,每一塊皮料都是有生命、有性格的,這使得每件皮雕作品都是無法復制的。他敢于打破常規認知,不斷尋求突破,“一件作品完工后,能夠得到客戶的肯定,我特別滿足和高興,有一種成就感。”劉清輝表示,這是他最大的收獲。
在劉清輝的工作室里,卡包、抽紙盒、皮帶等皮雕作品隨處可見。一塊塊皮革在他的精心制作下,變換了模樣,煥發出不一樣的神采。
“以前做皮雕都是隨著自己的心性,以原創為主。”但養家糊口的擔子越來越重,劉清輝開始創作各種適合市場的皮雕作品。近年來,機車文化在國內的流行,為他帶來了機遇——重機車的車邊包、隔熱墊,駕車人的腰包、腿包等,是他目前的主要產品。
劉清輝認為,皮雕的魅力就在于溫度和情感的表達,加上手藝人的匠心獨運,亦可以在潮流迅速更迭的時代“出圈”。“結合大家對傳統文化的喜愛,接下來積極與學校進行產學研結合,教授技藝、培養團隊、帶動就業。”劉清輝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皮雕技藝繼續傳承,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