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耐村地處我區義渡口鄉東北角,北與前孫鎮接壤,東和宋家鎮毗鄰。村東有一個上百畝的老灣,名曰“九龍灣”,也有叫“楊家灣”的。九龍灣最初有300多畝水面,清水澈澈,荷紅碧綠,魚歡蛙鳴。后來人們承包用于養殖,將老灣人為堵成幾個小灣,沒有了當時的壯觀,現在能看到的最大一個也有100多畝。
據《張氏族譜》記載,張耐村是永樂十五年,張氏始祖張耐響應朝廷移民號召,由壽光遷來并立村。全村大部分戶都姓張,從來沒有楊姓人家。為什么“九龍灣”又叫“楊家灣”呢?原來,老灣的原址是一個叫楊家莊的村子,村子里出了一個聲震江湖的大盜楊香武。這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事。楊香武身懷絕技,行走如飛,身輕似燕,嗜盜成性。但是盜也有道,他從來不偷平民百姓,清官廉吏。這一年,他聽說皇上得到了一件寶貝“九龍杯”,不免心里犯起了癢癢。
卻說這九龍杯,通身白玉雕成,呈方形,杯長6公分,寬4公分,高3公分,杯身上鐫有9條繚繞于云山霧海間的金龍,動作有別,神采各異。其中最大的一條將一半軀體伸于杯內,口含金珠,鱗光耀目。斟酒入杯,只見金珠在龍口中閃閃滾動,引人嘖嘖稱奇。康熙帝甚是喜愛,愛不釋手。
楊香武占有它的欲望一天天強烈起來,嘗試了多次沒有得手。這一天,機會來了。康熙帝壽誕日,清代皇帝的生日稱為萬壽節,取萬壽無疆之義。各地封疆大吏及夠品級官員和中央政府官員都來為皇帝祝壽。萬壽節當日,皇帝在御殿接受王公百官的朝賀及貢獻的禮物。楊香武就是趁著這股亂乎勁,將那九龍杯偷走。待到皇帝要宴請群臣,顯擺他那心愛之物時,傻了眼掃了興。康熙帝大怒,命刑部左侍郎張廷玉立即行動,捉拿盜賊,追回九龍杯。
要說這張廷玉可不是吃干飯的。他大量使用了現場勘查、嫌犯排除、有獎舉報等方法,層層篩查將目標鎖定了楊香武,親帥三千兵馬趕赴楊家莊,在張耐村西安營扎寨,誓言掘地三尺追回九龍杯。楊家莊的百姓一看這陣勢,或投親或靠友還有流浪乞討的,逃離了莊子。楊家莊成了空殼村。就這樣,朝廷的官兵愣是把占地300畝的楊家莊挖成了灣。這個灣因為尋找九龍杯而挖,名曰九龍灣,又因挖的是楊家莊,也叫“楊家灣”。在張耐村,有些稱謂都與此有關。村西的道叫西官道;安營扎寨的四十畝地叫巡案地。當年張耐村東修關帝廟一座,廟內鑄有一口高2米,直徑1.5米的鐵鐘,鐘上有文字記載此事。可惜,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中鐵鐘被毀。
那九龍杯真的在楊家莊挖到了嗎?沒有。楊香武盜得九龍杯后,不料在客棧吃醉酒,又被神偷王伯燕竊去。王伯燕將杯賣給了一卸任官員,結果又讓二郎山盜袁龍、袁虎劫了去,送給了揚州避藥莊莊主周應龍。楊香武得知楊家莊因為自己給抄滅了,鄉親們為己蒙難,羞愧難當,良心發現。恰在這時,張廷玉為追回這件珍寶,廣貼告示,言稱只要交回九龍杯,可以寬大處理,免于死罪。楊香武邀各路江湖好漢查詢,后與眾好漢至揚州勸周應龍交出九龍杯,遭到周應龍的拒絕,于是楊香武二盜九龍杯,眾好漢大破避藥莊,周應龍逃往河南紫金山。眾好漢陪同楊香武回京送杯請罪。康熙帝命楊香武現場盜杯,親眼目睹了楊香武的絕技。這才有了楊香武三盜九龍杯,康熙帝赦免盜寶罪。后人以這個故事為原型,創作了評書《三俠劍》,小說《彭公案》,京劇《三盜九龍杯》等文藝作品。
(張存銀講述 崔安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