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西晉文學家夏侯湛在《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并序》中說東方朔“跨世凌時,遠蹈獨游”;著名畫家張大千曾作畫并題詞“向平游覽窮諸齒,曼倩詼諧到十洲”。在山東省內(nèi)的高唐縣、壽光市、膠東一帶,湖北省黃石市東方山,福建省太姥山,湖南省岳陽市君山,遼寧省義縣等地,都有東方山遺跡可尋,這些地方或建祠、廟,把東方朔作為“神”、“仙”來祭拜;或留有傳說深入人心。
觀音閣位于湖北省鄂州市區(qū)小東門外長江中。距離市中心約1公里。2006年5月,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觀音閣以其“萬里長江第一閣”的美名巋然江心,孤懸水際,一柱砥中流。始建于宋代形成于元代的觀音閣,歷經(jīng)滄桑,屢建屢毀?!抖踔菸幕尽份d:“石上有龍蟠磯寺,俗名觀音閣。元·監(jiān)邑鐵山建。明弘治初(公元1488年)僧覺壽募修。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毀,知縣許穡卿重修。清.邑人周庭舉、鄭履中、大學士官文等先后進行過維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民間兩次捐資進行維修”……現(xiàn)存的觀音閣為清代建筑,公元1933年又重修,長24米,高14米,整個建筑占地面積約二百余平方米,以紅石青磚砌就,與龍蟠磯巧妙地融合為一體。若從南側(cè)登臨,沿著石級進入小蓬萊門,便到達東方朔殿堂,其為觀音閣前殿,亦名祖師殿,開有二門,朝南一門為剛進入的小蓬萊門,正西為觀音閣正門,門匾額為“龍蟠曉渡”。殿內(nèi)供奉有東方朔像,半懸于殿上梁拄頂端,為降水勢。
相傳東方朔住吳地多年,在黃石市東方山采藥煉丹,教書育人,修煉布施,想為武昌的民眾多做一些好事,于是將王母娘娘瑤池上的蟠桃種帶下凡來,種在人跡難到的地方。他將桃核種在黃州府青云塔頂和武昌龍蟠磯的觀音閣上,吸盡日月精華的蟠桃樹長出了紅果綠花。王母娘娘得知東方朔偷種蟠桃樹后,火速下凡將蟠桃樹變成了楮樹。聽說這樹在東方朔離世后迅速枯萎,不久在擋浪的石墻上的石縫中又長了出來,盡管石墻上沒有任何土壤,但這楮樹承受玉露之精華,依然舒展華蓋,之后又幾經(jīng)枯萎與繁茂。就這樣楮樹將它曾經(jīng)的枝繁葉茂、生機勃勃點染著觀音閣,給江中風景平添些許誘人的綠色。其枯枯榮榮亦如人的生生死死是自然規(guī)律與法則,可它把畢生的新綠奉獻給人類,為“空閣去岸疑絕島”的江中石磯寫下一筆又一筆綠色絕唱。
穿過東方朔前殿,便到了觀音殿,此為中殿。匾額上書寫“普渡眾生”,殿中神龕上供奉有青石陰刻觀音大士站像。像邊篆書“菩陀大士”剛勁有力,衣帶飄逸的觀音面目慈祥地凝視前方。雖然無法得知最初建立觀音閣的初衷,但這石磯半隱于水面,南岸怪石嶙峋,周圍水流湍急,常有舟人在此遇險,而舟人認為定是蛟龍作怪,在石磯上建觀音閣,供奉觀音菩薩和東方朔像,一是求保平安,更重要的是閣上的燈光導(dǎo)引著夜行船不要偏離方向或觸礁。
(東方朔文化研究會整理)
東方朔
梁繼志
不知是什么石頭壘高,
你智慧的身軀近看遠望,
敬仰的熱流涌動
你從很遠的歷史中走來
走到今天的廣場現(xiàn)實,
卻順著你的一路風塵
走進歷史深處的棲息
你讓文化多了些深刻厚重
你讓語言多了些詼諧幽默
像噴涌不竭的泉水滋潤著綠葉常青的相聲南來北往的朝拜者走近你,
靠近你默默對視,
抑或無言交流因為你,
已不是外在的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