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忠
在我的心中,母親是這個世界上最會唱歌謠的人,伴隨著母親的歌謠,我漸漸地長大了,我甚至疑心我喜歡文學,說不定和在童年時常常聆聽母親的歌謠有關。“睡覺覺,猴來了,貓來了,給俺小,叼個桃來了。紅尖兒的,白尖兒的,俺小吃了樂呵呵……”母親的歌謠就是一支幸福的安眠曲,只有伴著母親的歌謠,我才會靜靜地入睡。慢慢地,我長大了,可以張口學話的時候,母親就會用歌謠來教育我,讓我學會做人。
童年的時光是快樂的。每到春天,我和母親就會去挖薺菜,母親在田野里是跑不過我的,她怕我摔著,總是焦急地喊我等等她,而我總是扮著鬼臉說,給我唱段歌謠才行。于是,母親喘喘氣,倚在一棵大樹上,婉轉的歌謠就隨風飄來:“料豆子,咯嘣嘣,到俺姥娘家過一冬。姥娘疼,妗子瞅。妗子妗子你別瞅,楝子開花俺就走。騎著馬,架著鷹……”
聽了這段,我欲做出想跑的姿勢,喊道:“不好聽,不好聽!唱個好的!”母親狠狠瞪了我一眼,歌聲還是婉轉地飄了過來:“小狗小狗你看家,俺到南院去摘瓜。聽著小狗汪汪咬,趕緊就往回里跑,俺問小狗咬的啥,咬那媒人來咱家。東屋找里板凳,西屋里搬馬扎,媒人媒人快坐下,俺問媒人來干啥?給你閨女說婆家……”
母親在晚上是閑不住的,不是給我們納鞋底就是做衣服。伴著昏黃的煤油燈光,母親會不由自主地哼道——“大姑娘大,二姑娘二,二姑娘娶的時候給我個信兒。搭大棚,貼喜字兒,八團褂子大開氣兒,四輪大車馬成對兒……”“婆婆丁(蒲公英),婆婆丁,我跟姐姐過一冬。姐姐蓋著大花被,妹妹蓋著麥秸睡。姐姐穿著綢子襖,妹妹穿著破棉襖。姐姐戴著金簪子,妹妹戴著竹圈子。姐姐騎著高頭馬,妹妹騎著樹喀杈。姐姐抱著個銀娃娃,妹妹抱著個癩蛤蟆,走起道來咕兒呱,咕兒呱,又咕兒呱……”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跟在母親身后看她拾掇棉花,她一邊給棉花打叉,一邊哼著歌謠:“娘(棉)花種,水里拌,種到地里鋤七遍。打娘(棉)花心,落娘(棉)花盤,開得花兒黃燦燦,結得桃子一連串,開得娘(棉)花白泛泛。小箔曬,大箔攤。軋車軋,響弓彈,搓了個布劑長珊珊,紡了個穗子滴溜溜圓。倒車倒,旋風旋,拐子拐,拐子纏,牽機就像跑線馬,鑲機好似倒拉船。戳上杼,揆上繒,拿個板子墊上腚。唏哩哩,嘩啦啦,一天織了一丈八。染坊染,棒槌顛,剪子鉸,鋼針穿……”
母親唱這些歌的時候,我總會發現母親神色凝重,有的時候會流下眼淚,年少的我就會懵懂地問:“娘,你咋哭了?”母親會擦擦淚,笑著說“淘氣鬼,娘好好的哭什么,那是蚊子鉆進眼睛去了。 ”母親的歌謠,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曲調。現在想來,或許有對童年的回憶,或許有對生活的感嘆,但那曲調總是多些哀傷。它伴隨著深夜昏弱的燈光,伴隨著母親深夜穿針引線的身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浸透了我童年的歲月。
母親一生勤勞,她常說的話就是“人勤地不懶”,為了教育我們,她也經常唱給我們聽:“拿起鋤頭鋤野草,鋤去野草好長,立夏鋤田遍地走,人伏鋤頭不離手。頭遍淺來二遍深,鋤頭拉到莊稼根。濕鋤高粱干鋤花,小雨帶露鋤芝麻。鋤頭有水又有糞,鋤下出黃金。棒子田里鋤三朝,拐兒粒子結到梢。 ”
母親用她簡單樸實又富有哲理的歌謠,深深溫暖了我。就這樣,在母親吟唱著歌謠、傳輸著知識、表達著情感和希望中,我們一天天長大了。不識字的母親哼唱出的歌謠像天籟之音,那富有智慧哲理的語言,直至今日還在感染著我,激勵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