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賢圣
在陵城區(qū)黨政駐地中央位置,與政府街成垂直方向,有一條不太起眼的東西向街道——文廟路。與樓宇林立、車水馬龍的主街道及其西側(cè)開闊敞亮、游人如織的東方朔公園形成鮮明對比,這里幽靜安詳,兩側(cè)多為經(jīng)營文化、通訊、服飾等項目的低矮建筑。
路北偏西地段,經(jīng)三個月拆卸重組、更換剔補、重新油飾、更新鋪裝、設置護欄等諸多工序的精心施工,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霜雨雪的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陵城欞星門再獲新生——坐北朝南,夾石抱柱,飛檐斗拱,古樸端莊,再現(xiàn)昔日明清風格,笑看今朝陵城繁榮。
眾多市民云集于此,一睹欞星門新風采,紛紛拍照留念、翹指點贊。
文星薈萃門
陵城欞星門是古陵縣文廟建筑群中軸線上的第一道牌坊門,即大門,東西長14米,南北寬3米,高6米,三間四柱三樓八戧桿木斗拱結(jié)構(gòu)。紅漆木柱底端由石鼓夾抱,上端有戧桿支撐;木柱上建飛檐斗拱,上覆琉璃瓦,樓脊上飾花紋。結(jié)構(gòu)恢弘端莊,風格古樸壯麗,令人嘆為觀止。門前置放石獅一對:東側(cè)一頭,右前爪握一繡球,系雄獅,象征威力四射;西側(cè)一頭,左前爪撫一幼獅,乃母獅,寓意子孫昌盛。兩獅均為典型的明代風格,線條簡易流暢,形象生動逼真。細觀夾抱紅漆木柱的石鼓,但見牡丹、荷花等盤枝吉祥花卉鐫刻其上,洋溢著美滿、和諧等美好祝福。南面東首一尊石鼓的西側(cè),依次鐫刻著當年施工人員的名單,至今仍清晰可辨——新阿縣石匠:王名、張文達。本縣鐵匠:劉文。德州木匠:王堂、王鸞、高聰。本縣畫匠:尤富。歲月無情,這些人的血肉之軀恐早已融入故土,也不知其后人如何;但其芳名卻依附堅硬無比的石鼓,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云變幻,相伴展示其精湛技藝、經(jīng)多次修繕或重建而依然屹立的欞星門,供人們瞻觀、思索……
欞星即古代的“文星”,舊時廟學不分,孔廟和縣學是一體的,故取欞星之名,表示文人學士集學于此。明清各地的廟學幾乎都建有欞星門。
欞星門北面的原教師進修學校即為文廟舊址。院內(nèi)原有一個半圓形的泮池,池上有橋,可通往戟門和大成殿;門外是路,路南建有一個大照壁;照壁兩側(cè)路中央立有兩個牌坊,題額為“道冠古今”和“德配天地”。兩牌坊外側(cè)都設有下馬石,文官經(jīng)過此處需下轎,武官則要下馬。欞星門的中門只有在祭祀或者重要人物出入時才打開,平常人只能走兩邊的偏門。可見當初的欞星門是十分莊嚴肅穆的,無論在士紳還是民眾心目中,都是非常神圣的。它既代表著一方文運,又是封建禮制和儒家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
陵城欞星門也許并不是當時眾多欞星門中最完美的一座,但它卻承載了那個時代應當承載的全部文化符號;且應是當今保存下來為數(shù)不多的同類建筑。
據(jù)專業(yè)人員評估,陵城欞星門具有以下重要價值:一是歷史價值?,F(xiàn)存欞星門已有500余年歷史,作為存數(shù)不多的歷史遺跡之一,是古陵縣儒學的實物見證,是研究陵城所在地區(qū)縣級治所禮制建筑的現(xiàn)存實例,承載了大量的歷史信息。二是科學價值。其建筑形制尺度保留了開間與柱高比較大等明代遺構(gòu)的特點,建筑結(jié)構(gòu)方面通過構(gòu)架的巧妙組織實現(xiàn)了美觀、和諧的外觀形式,達到了建筑結(jié)構(gòu)、外觀形制、功能定位和價值內(nèi)涵的協(xié)調(diào)和統(tǒng)一。三是社會價值。欞星門是文廟大門,是儒士學子奮發(fā)努力、以才學報國的學習場所,也是一處重要的文化場所。即使放在現(xiàn)代社會,其所寓意的精神和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依然發(fā)揮著巨大作用。
由此看來,對欞星門進行持續(xù)保護和及時修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廟學兩重地
孔廟,是紀念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至圣廟、先師廟、先圣廟、文宣王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由于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對于維護社會統(tǒng)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歷代封建王朝對孔子尊崇備至,從而把修廟祀孔作為國家大事來辦。到了明、清時期,毎一州、府、縣治所在地都有文廟(當然陵縣也不例外)。其數(shù)量之多、規(guī)制之高,建筑技術與藝術之精美,在我國古代建筑類型中,堪稱最為突出的一種,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chǎn)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應該是考慮用途類似以及節(jié)約財力等因素,舊時廟學不分,孔廟和縣學是一體的。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知縣石嚴在此創(chuàng)建三泉書院,這是陵縣最早的藏書館。據(jù)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知縣趙王槐所立《新建魯公義學記》碑記載:“學堂(即文廟)之陽有三泉書院,以龍泉、心泉、汲泉三井得名。國初院舍無存,鞠為園蔬,井亦洇度。 ”“在廟旁西,魯公祠之東,有隙地三畝許,乃庀材鳩工,建講堂三楹、學舍六楹,愛提曰魯公義學。”越四年,知縣杜容鏡來陵,又進行增修完善,復為三泉書院。
三泉書院“地于藩臬分司之間,周圍一百五十余丈(約合22畝)。 ”(道光年間《陵縣志》之《陵縣遷建廟學記》)。
康熙年間的《陵縣志·藝文》收有樊獻科《三泉書院記》。樊父在明嘉靖年間曾任陵縣訓導,樊獻科在己酉年(1549)夏到陵縣,拜會了縣令石巖,并同其共同瞻拜文廟,見到石巖修復一新的文廟和重新修浚的泮池,其東邊有一舊井,是為龍泉,池之南不數(shù)步有一井為心泉,心泉“東二十步左右為汲泉,民居近焉”,總名之為“三泉書院”,匾額是樊獻科的父親題寫的。
對于三泉的解釋是:“龍泉,言其始也,出之有源,沛然莫御者,基之矣”;“心泉,言其體也,發(fā)微而不見,而淵淵其淵者,存乎中矣”;“汲泉者,言其用也,意周不可窮而博施濟眾之功為不匱,圣人之能事備矣。 ”基本意思是:龍泉為根本,滔滔不絕;心泉喻士大夫修身養(yǎng)性,洗心革面;汲泉為博施濟眾,經(jīng)世致用。三泉的名稱表達了圣人辦學的基本宗旨。
陵縣的教諭署、訓導署也設在此。三泉書院也確實促進了全縣文化教育的發(fā)展:自明初(1368)以來至書院建立的1549年大約180年間,陵縣只出了朱本瑞一名進士;書院建立后至1644年明朝滅亡的95年間,陵縣計有康丕揚、石維屏、楊文忠、藺剛中四名進士,其在中進士前都在書院內(nèi)接受過考課。可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三泉書院是陵縣的文化教育中心和最高學府,在陵縣文化教育史上占據(jù)過重要位置。光緒二十八年(1902),廢科舉、興學校,三泉書院改稱“三泉小學”。至此,共存在了353年。
三泉小學一度把文廟合并進來;到民國二十年(1931),又把義學(文廟東)基礎上成立的模范小學合并進來,校址達到了最大。
說到三泉小學,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這就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著名散文家、詩人李廣田,他曾于1928年在此任過半年多的教師。
李廣田,號洗岑,筆名黎地、曦晨,鄒平市碼頭鄉(xiāng)人,1906年10月1日生。本姓王,排行第四,名錫爵。因生活拮據(jù),被過繼給舅父,改姓李,取名廣田。他自幼苦讀不懈、博覽群書。1921年,考入齊東縣立師范講習所,成績優(yōu)秀,未及畢業(yè),便被縣立高等小學聘為教員。 1923年,考入山東省第一師范學校。當時正是新文學運動時期,文學刊物和文藝團社如雨后春筍。不久,李廣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成為全省300名團員中的一個。他參與組織成立了“書報介紹社”,與同學臧克家、鄧廣銘成為骨干分子,大量地介紹魯迅、郭沫若的著作和文學研究會、創(chuàng)造社、語絲社、未名社及蘇俄等外國文學作品。同時,開始嘗試練筆,寫詩歌、散文類作品,投到每周一期的???。 1927年春,大革命的影響波及到山東,“書報介紹社”負責人因參與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了。李廣田勇敢地承擔起責任,繼續(xù)堅持辦下去。 1928年,政治形勢日益惡劣,因郵購蘇聯(lián)托洛茨基的《文學與革命》等進步書籍,他被山東省督辦張宗昌的憲警逮捕入獄。在獄月余,受盡折磨,被判死刑。家人賣盡家產(chǎn),也未能將他贖出。直到北閥軍攻克了濟南,才被釋放,出獄回家。家中為營救他,已一貧如洗,所以他不敢在家鄉(xiāng)久待。 1928年春天,李廣田打聽到陵縣三泉小學有一個小學教員的職位,于是拒絕國民黨齊東縣黨部的高官厚祿,在一個暗夜離開了家鄉(xiāng)到職。就在這種悲郁的心境中,李廣田在陵縣度過了半年多的孤獨清冷的生活,每天除了給學生上課,就是讀書、散步。那年冬天,李廣田應曲阜第二師范附屬小學的邀請,離開了陵縣,前往那里繼續(xù)教書生涯。
1929年,李廣田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在《未名》半月刊終刊號發(fā)表處女作《獄前》。從此,走上革命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 1931年,入北京大學外語系,攻讀英、日、法文。與同學卞之琳、何其芳結(jié)為摯友,合作出版詩集《漢園集》,人稱“漢園三詩人”。同時,開始散文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了《畫廊集》《銀狐集》和《雀蓑記》等3本散文集。 1941年,到昆明西南聯(lián)大任教,先后出版了散文集《回聲》《歡喜圖》《灌木集》及《詩的藝術》。 1946年7月,到天津南開大學任教,此后到清華大學任教。后任云南大學校長。
想必其成就,與當時的特殊背景和在陵縣的那段經(jīng)歷不無關系吧?時光如箭,日月穿梭,整整90年過去了,不知他的學生還有沒有健在的,有的話,也近百歲了。
這里,還要提到一位名人,這就是宋清渭。他的高小時光就是在此度過的。
宋清渭,男,漢族,1929年3月出生,原名宋清湖,高中文化,陵城區(qū)鄭家寨鎮(zhèn)大吳家村人。 1945年6月,參加八路軍。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渤海軍區(qū)特務營五連副指導員,華東野戰(zhàn)軍第十縱隊十三團九連指導員。先后參加了德州、商河、晏城、津南、昌濰、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等戰(zhàn)役戰(zhàn)斗。1947年榮立一等功,并先后六次榮立三等功。1951年6月后,任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福州軍區(qū)政治部干部部部長,軍副政委、政委,濟南軍區(qū)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三級解放勛章。 1987年11月,任濟南軍區(qū)政委、黨委書記。 1988年,榮獲獨立功勛榮譽章,被授予中將軍銜。 1994年5月,晉升為上將軍銜。 1998年3月,任九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3年7月,離職休養(yǎng)。 2005年,榮獲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曾當選為第六屆、第七屆、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列席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三屆二至九次全會,十四大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十五大列席代表。 1997年7月,曾出版《躬行實踐集》一書,獲全軍、全國大獎。該書是從擔任軍區(qū)政委期間的一千多篇文章中遴選的。 2007年7月,又出版了《晚晴文思集》和《學吟集》兩本書,是從數(shù)百篇文稿和近600首詩詞中遴選出來的。近幾年,有上百篇重要論文先后發(fā)表在《人民日報》《求是》雜志以及《解放軍報》等中央級報刊上,如《毛澤東與思想建黨》《鄧小平與四項基本原則》《陳云與實事求是》《關于新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權》《堅持黨的領導無往而不勝》《提高領導干部執(zhí)政能力的思考》《民族精神是不可逾越的衛(wèi)國長城》《繼承偉人遺志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進》《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著力提高領導干部的決策能力》《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軍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等。
1985年秋天,宋清渭回鄉(xiāng)探親,曾專程到“母?!?,徘徊校園,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三泉小學的名稱一直保持到1939年,縣城為日偽占領,學校改為偽辦小學。 1945年8月,縣城解放后,學校改為城關完全小學。
值得一提的是,自清末科舉廢止,新學勃興,廟學的地位明顯下降;至五四運動后,孔子和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被顛覆,文廟和欞星門也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尊嚴和價值。
1952年,在該校校址建立中學,始定名為山東省德縣初級中學,后改為山東省德縣第一中學?,F(xiàn)存多數(shù)校舍是1954年所建,房山上有一塊用混凝土預制的橫長方形“黑板”,供各班級辦黑板報用;其左上方,有一橫長方形混凝土預制面,上書“建設於一九五四年八月”字樣。據(jù)原陵縣一中副校長徐恩深回憶,他是1956年在此入學,是為“五級”,當時這些校舍就已存在了。時隔17年后的1973年,他調(diào)到陵縣一中工作,直至退休。
1961年10月,改為陵縣第一中學。欞星門即為該校南門。后來,“陵縣第一中學”的校牌覆蓋了“欞星門”三個大字。該校自1985年暑假開始,陸續(xù)遷往中興路西首西關校址(現(xiàn)陵城區(qū)第三中學),1986年9月,新高一學生直接到新校址報到入學,學生全部遷往新校。至此,共有高中畢業(yè)生24屆90個班,向高等學府輸入學生426人。而因住宿暫時無法解決,教職工至1990年方搬遷完畢。
陵縣教師進修學校成立于1984年,起初在原陵縣師范(現(xiàn)陵城區(qū)第二中學)辦學。 1986年9月,陵縣一中遷走后,該校遷至此處。 1991年,在“復新”的欞星門上懸掛“教師進修學?!迸曝?。起初,該校主要從事學歷補償教育;1986年9月設立初中部,1999年9月獨立設編為陵縣實驗中學,遷往文化路1號(現(xiàn)陵城區(qū)第四中學處)新校址,2005年9月遷往政府街教育局南原陵縣二中校址(二中與一中合并遷往開發(fā)區(qū)),2016年7月改為陵城區(qū)第二中學;1991年開展繼續(xù)教育業(yè)務;1994—1997年,開辦藝術學校,共設美術、音樂兩個班,畢業(yè)生全部分配從事小學教育;1996年9月,因“普九”需要,開設特教班(主要是聾啞學生教育),2008年9月,獨立設編為陵縣特殊教育中心,遷往安德街道菜園小學院內(nèi);1998年9月,開辦附屬小學和附屬幼兒園;2013年9月,教師進修學校遷往陵州路東段路北現(xiàn)校址??梢?,該校在此辦學27年,開啟了不同層面、不同特色辦學的新局面,為陵縣教育發(fā)展所做貢獻有目共睹。
綜上所述,欞星門以內(nèi),由當時的文廟、三泉書院并存,到后來的各種學校不斷發(fā)展,幾乎囊括了陵縣儒學教育以及各個層面、各個等級的教育。曾有多少古時先生、現(xiàn)代教師在此激揚文字、解惑釋疑;涌現(xiàn)了多少時代才俊、英模人物,恐怕一時無法統(tǒng)計。
陵縣教師進修學校遷走后,此院閑置2年。 2015年9月,為創(chuàng)建全國衛(wèi)生城市,成立了全縣城市綜合管理執(zhí)法大隊,在此辦公至今。
徜徉其間,原有的平房校舍及上世紀九十年代為迎接“普九”驗收所建教學樓孤獨而立、日漸陳舊;唯有幾株高大的梧桐、榆樹、槐樹“與日俱增”、根深葉茂;曾經(jīng)的朗朗書聲漸漸散去,不知此地未來將“走向何處”?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