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福
穿著訂蒜疙瘩的粗布黑棉襖,袖口套著的襪筒子上鼻涕嘎巴發亮,袖著手,背著斜挎帶的書包,跩攸跩攸上學去。有的學生根本置不起書包,就用凍得通紅的小手拿著課本、石板和本子,半截鉛筆、用小鋼鋸條磨成的鉛筆刀和石板擦就裝在衣兜里。這是六十年前冬季學生生活的真實寫照。
1959年我在曹家小學讀書時的教室是借用民房。不像今天,學校都是高樓大廈,地暖御寒,新型教學設備應有盡有。那時的小學教室都是民房,花棱子窗戶,冬天糊上粉連紙,黢黑笨重的大木門。關閉教室門,教室內黑洞洞,無法進行教學、看書、寫字;開著門,教室像敞棚凍手又凍腳。教室內偶爾長上幾天用4頁布瓦套起的爐子,也只能體現一下在國民經濟極端困難的環境下黨和政府對學生的關懷,根本解決不了御寒問題。上一會兒課,實在堅持不住了,再用集體跺一會兒腳的辦法來取取暖。
我們學生用的藍水若忘在教室里,夜間準結冰。上午只好把它放到棉襖內借用體溫暖化,再用蘸筆蘸水用。有一次,我也學著高年級學生在爐口旁烤藍水瓶,離爐口太近把瓶子烤炸了,藍水白白流失,真是疼煞我也。提著忐忑不安的一顆心再向父母要上2分錢,買一片藍顏色片,央求姐姐再兌一瓶自制藍水。這樣可以為家庭省下1角8分錢,那時買一瓶現成的藍水要花2角錢啊!那藍水也不防凍。
為節約,課堂上老師布置的作業,都是在石板上進行練習。老師檢查后,用手或廢紙擦掉,弄得學生手上棉襖袖子上都成了白葫蘆。老師就推薦用破碎布或破棉絮卷成卷,有大拇指粗細,用線兒纏緊做成石板擦。用起來既方便又衛生。
石筆是白色的,有10多厘米長,2毫米見方,耐用易折,1分錢能買10來支,1支能用兩三天。石板有20來厘米寬,30來厘米長,有2—3毫米厚薄,青灰色,四周鑲著木框。 3—5角錢能買1塊,便宜耐用易破。使用半邊石板的學生不在少數,那是弄破半邊,那半邊將就著用。特冷的冬天,呼出的白氣撲向石板,帶有白石筆面子的石板迅速變成青色。石筆再在石板寫字,只發滑,拉不出白線條來了,根本寫不上字。這石板也怕凍啊,太冷了它也要罷工。
花5分錢買1張粉連紙,裁成32開,用紙捻訂起的本子,那是學生的奢侈品——作業本。課后作業就做在上面,交到辦公室,等待老師批閱。一本32開的本子就陪伴我一學期。現在的學生多好,再不用自己動手訂本子,新學期開始跟新書一起發下的本子就有幾十本,半年你根本用不完。何必為節約那點兒紙張而用石板石筆呢!
所以,現在的學生根本不認識石板、石筆,見到這詞都新鮮,更不解使用石板石筆的深意。
孩子們,珍惜今天的幸福學習生活吧,你們要以自己的拼搏精神,努力創造出比前人更加輝煌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