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豐富東方朔文化資料,按照既定工作安排和初步掌握的信息資料,5月28日至29日,東方朔文化研究會籌委會成員、德州市幼兒師范黨支部書記邢志軍帶領高世坤、竇汝剛、田俊霞一行4人,慕名前往湖北省黃石市東方山,探尋有關智圣東方朔的景點,拜謁祠廟,聽取當地景區工作人員的介紹,并收集了相關文字資料。
5月28日晨,5點鐘啟程趕往濟南,坐動車赴湖北省武漢市,后又轉乘到黃石市,此時已是下午5點鐘。路途的遙遠并沒有增添勞累,倒是探尋東方山與東方朔淵源的興致只增不減。
東方山坐落于黃石市下陸區西部,海拔475米,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及省級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東方山被譽為“三楚第一山”,主要由曼倩垴、攬勝垴、走馬寨三大主峰組成,方圓面積十八平方公里,三峰鼎足而立,各具特色。森林覆蓋率90%以上,是黃石城區中最大的林區,保存有“青松倒插、白蓮頻開、鐵牛懶臥、石船高撐、月涌禪關、仙履日暄、靈泉卓錫、道洞云停”等古八景,其中“仙履日暄、道洞云停”二景與東方朔有關。東方山山名的由來,其中一說是因東方朔曾來此隱居,并以他的姓氏得名的。約在公元前九十六年,東方朔為了卻游歷荊楚吳的夙愿,不顧年近桑榆,千里迢迢,乘船順漢江而下江南。途中,于大冶縣境內舍舟登岸,結廬于東方山小住,唯一的原因,恐是實地考察殷周古城及冶銅故址。所以,大冶縣很多地方(尤其是東方山)留有關于東方朔的傳說和遺址。
5月29日一大早,我們搭乘一輛出租車趕往東方山,一路向出租車司機詢問東方朔與東方山的淵源以及與東方朔有關的景點。司機甚是熱情,雖不了解東方山的詳情,卻也知道東方山因東方朔而得名,并且東方朔在當地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經過20多分鐘的行程,我們來到了東方山腳下。抬頭望去,寫有“東方山”的大牌坊赫然屹立在眼前,距這個牌坊還有百余米,兩邊布滿了賣祭祀用品的商販。走過牌坊,整個東方山的面貌顯現出來,峰巒疊嶂,景色秀麗,雖然看起來山不算高,也無奇特之處,但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賦予了這座山神秘的色彩。這時,有人(原來是一名上山司機,靠此營生)問我們是否要坐車上山,經過再三詢問后才得知坐車的這段路程沒有景點。車上要湊夠10個人才能出發,算上我們是8個,還得等著湊夠人數。在車上等待的人中有一個山東老鄉,她向我們介紹,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一,上山的人很多,但大多是來山上燒香拜佛的,這才知道東方山寺院廟堂很多。
經過約20分鐘的上山路程,來到了東方山景區門口,走到景區服務中心,向工作人員表明了我們的來意和要做的工作,想請一位對東方山的歷史文化,尤其是和東方朔有關的傳說故事熟悉的人做導游。工作人員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按照要求找了一位資歷深的景區工作人員為我們做向導。她姓陸,家是這東方山上的,我們暫且叫她陸導游。在服務處,展廳的書籍吸引了我們,經過翻閱查看,介紹東方山景區的書籍《三楚第一山》,里面詳細介紹了東方山的歷史淵源、傳說故事、現在和將來,有很多與東方朔有關的文字資料,是我們原來沒有搜集到的,簡直是如獲珍寶,一下子購買了5本。營業員見我們如此感興趣,慷慨地贈送了一本《下陸文史資料—東方山專輯》。有了這些珍貴資料,我們的心情甚是激動,迫不及待地要趕往景區了。
十幾分鐘后,與陸導游匯合,因為之前在電話上曾經和景區聯系過,發現正是這位陸導游接的電話,可謂是緣分啊!陸導游對我們講,今天可謂是爬山的好天氣,溫度適宜,又云彩蔽日,說是我們的福氣,原來當天天氣預報是小到中雨的。要我們說,或許這就是智圣東方朔的庇佑吧?!
東方山景區主路是通往“弘化禪寺”的,也是游客香客們來的主要目的地,目前東方山重于佛教文化的開發。為了完成我們的工作任務,并沒有走主路,沿著靜怡的小山路逐一探尋東方朔遺跡。路旁古木參天,植被覆蓋率達到90%以上,優美的景色也給我們的探尋工作增添了色彩。按照探尋的先后順序,以及導游的介紹和碑刻的記載,記錄如下:
遺跡一:試劍石
沿著小山路向上走著,不一會兒,看到山路的左側邊有兩塊黝黑的巨石對峙而立,其縫隙上寬下窄,仿佛是刀削斧劈一般,煞是令人驚異,這就是東方朔的試劍石。關于它的由來,有一個美麗的故事。
相傳東方朔隱居東方山時,經常采藥為當地鄉民治病。他博學多才,認識很多草藥。據說,他所認識的草藥,許多連《神農本草》都沒有記載,因此深受當地人愛戴。
一日清晨,東方朔照例外出采藥,在今日的曼倩垴南坡,發現了一棵靈芝草,當他準備采時,不料一條大青蛇搶在了前頭。正當那大青蛇將要咬住靈芝草的一剎那,東方朔抓住了大青蛇的尾巴,往下狠命一甩時,怪事出現了。他手上的大青蛇不見了,變成了一口寒光閃閃的寶劍。據說經東方朔的后人考證,東方朔文武全才,是西漢時的劍術大師,連名將霍去病都是他的徒弟。英雄識寶劍,東方朔高興極了,就信手朝身邊一塊方約八尺的巨石揮去,“鐺”的一聲,火星點點,巨石應聲而開,齊刷刷地分成兩塊,而寶劍鋒刃毫厘不損。
東方朔得寶劍后,十分高興,就離開東方山回到了都城長安。霍去病見到這口寶劍,愛不釋手,跟隨東方朔身邊軟磨硬纏。東方朔本來就很喜歡霍去病,加之,當時霍去病正準備跟隨大將軍衛青征伐匈奴,東方朔就以寶劍相贈。霍去病用那口寶劍,指揮三軍屢屢踏破敵營,立下了赫赫戰功。后來這對寶劍作為他的陪葬品埋入墳墓。相傳后世有賊人盜墓時被一條青龍吞進肚中,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動霍去病的墓了。
“試劍石”的周圍雖已雜草叢生,但卻掩蓋不住東方朔為當地老百姓造福的美麗傳說。
遺跡二:仙履日暄
“仙履日暄”是老八景中的一景,這是在另一個山頭,雖然這是景區的規劃,但至今還未開發,由于植被的覆蓋和茂密,人們幾乎已不能前往了。我們只得請求導游找個最近的觀景點,哪怕遠觀也可以,只要能略領風采就行。我們在崎嶇的小路上走了大約15分鐘,再也沒有山路可通了,只得作罷,遺憾的是沒能看到傳說中的“仙人曬鞋”,但有關它的傳說卻不絕于耳。
當地山民習慣把“仙履日暄”叫成“仙人曬鞋”。傳說東方朔當年在山洞里煉丹,常常到各處采藥。采藥時,鞋被露水沾濕了,回來就脫下放到崖邊曬。忽一日,他功成道滿,名列仙籍,白日飛升。他飛到半空,回頭一看,石崖上尚曬有他的一只鞋(另一只不知去向)。于是,他用手一指,這只鞋頓時變作了這塊重逾千斤的巨石。
這只石頭鞋有什么用呢?當地一些私心嚴重、只顧自己、不關心大家的人,深知這石頭鞋是東方朔成仙后留下的,沾了仙氣,弄一塊去一定是寶。一傳十、十傳百,你也敲,他也敲,把這個鞋幫都快敲光了,只剩下了鞋底。
遺跡三:道洞云停
關于這一景點的傳說,據傳東方朔在這里隱居的時候,采藥煉丹,潛心修道,后來道滿功成,白日飛升,成了“大羅金仙”。大冶流傳說縣內有“一賢二仙三閣老”,東方朔就是二仙之一。
每到長夏季節,曼倩垴和弘化禪寺這一帶地方,只要早晨有云霧籠罩,那么,這一天的中午或傍晚,東方山南麓直至金湖、龍角山、錫野山一帶,必下陣雨無疑。東方山周圍的人,把這種現象叫做“招云”,就是神仙,菩薩顯靈,尤其干旱季節,人們經常盼望東方山“招云”,這種“招云”現象,被稱為“道洞云停”。
東方山上一戶人家在此地自費修建了一座東方朔像,像座題名為“山神東方朔”,足以可見東方朔在當地人心中早已成了神仙了。雖然這戶人家修建東方朔塑像有盈利的目的,但作為個人能把當地人們心中的東方朔永久地紀念下來卻是值得稱頌的,可惜的是這家主人有事沒在,也就沒打聽到尊姓大名與建造時間。沿著山壁上僅可供一人行走的臺階往上走20余米,在山的陡峭處,就是東方朔的結廬石洞。這里供有東方朔雕像,大約1米余高,呈盤坐樣,面容祥和。底座的字跡已被蘚苔覆蓋,看不清楚,雕像前有一豎立石塊,稱為“仙石”。人們來瞻仰的時候,不免要摸摸仙石,沾點仙氣的。但因為這個地方面積不大,位置偏僻,很少有人來此。
遺跡四:智圣殿
按照導游的說法,在佛教之地(東方山被稱為佛教圣地)是不能走回頭路的,我們只有走完試劍石、仙履日暄、道洞云停后,隨導游沿著主路來到了景區服務中心。但是由于我們掌握的資料中還有“東方朔牌樓”和“東方朔書苑”兩處遺跡沒有找到,便要求導游予以幫助。她熱情地為我們咨詢了西山景區,并提供了一輛下山的車輛,囑咐司機沿西山景區的下山路,幫我們尋找。
在西山景區的景區指示牌上,我們卻意外發現了“東方朔書苑”的位置。在司機的引領下,來到此地,映入眼簾的竟是“海會寺”。走進寺院,一位面容和藹的年老主持迎接了我們,她說,“東方朔牌樓”是在當地修路時拆除的,因為景區大力發展佛教文化,這里改建成了“海會寺”,寺內供著幾尊大佛,臺階也改修了。
在海會寺正門的左側是祭祀東方朔的地方,門匾為“智圣殿”。智圣殿前身為東方朔書苑,是東方朔隱居東方山時授徒之處。晚唐時,遷移到這里居住的陸姓人家便重新修建五間茅居,作為族中的學堂,并由族里飽學碩儒中行為方正者執教,授業對象是族中學齡兒童和青少年。自此至百年流水歲月,寒來暑去,直到元朝,莫不如此。明代時,書苑成為大冶縣的主要學堂之一,全盛時,學生多達二百人。據不完全統計,六百余年的時間內,書苑里走出了四十九位進士、一百一十八名舉人和一千余名秀才。書苑一直是學堂。解放后,是黃石市第一批完小之一,更名為鋼山小學,1957年遷走。2000年由民間集資重修東方朔書苑。 2003年重修改為“智圣殿”。
主持介紹說,東方朔得道升仙,屬于道教,由于這個地方既有道教又有佛教,所以稱為海會寺。她還贊嘆,東方朔是個了不起的人物,為老百姓解憂排難,當地人很尊敬他,集資重修智圣殿,并在2012年寫了《智圣殿重修序》,刻在石碑上,放置于大門外的圍墻上。大致內容是:山得其名,緣東方大夫伊始,殿之重修由龍衢灣陸姓劃謀……東方曼倩,復姓名朔,祖籍山東,昔日平原厭次,如今陵縣神頭……初成東方朔書苑,因香客瞻仰頻繁,故而重修。這篇重修序更加證實了東方朔在當地人們心中的地位,也證實了東方朔的籍里為我縣神頭無疑。
我們一行走進智圣殿,面積約20平方米左右。大門迎面擺放一大一小兩個東方朔的雕像,均為鎏金雕塑,面容圓潤,神情端詳。大的雕像置于中間位置,雙手托仙桃于胸前,是年輕時的樣子,左側是較小的雕像,雙手置于膝蓋之上,其左手持一書,為年邁時的模樣。雕像前擺一香案,香案上有香爐、蠟燭等祭祀用的物品,香火的味道依然存在。雕像兩邊的圓柱上有鎏金楹聯一副,謂:“桃仙子乃經天緯地奇镵赤膽志心扶漢室;歲星官具文韜武略大智直言剛諫保江山。”其上橫匾為“智圣永恒”。屋內的墻壁上掛有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明德與當地人陸宏盤敬贈《祝東方朔書苑落成的賀詩》:“龍衢書苑聳云天,不供佛來供朔仙。武帝招才名政客,人間聲贊樂王賢。為民請命辭官去,進諫安邦后世傳。故里山東游子遠,詼諧曼倩古今憐。 ”
雖然東方朔書苑已不復存在,但當地人只是換了一種紀念東方朔的方式而已,東方朔在當地的影響和人們心中的地位依然不減。
走完這一行程,不知不覺中已是下午兩點鐘,能收獲這么多的資料和信息,饑餓和勞累已算不了什么,略充饑后,踏上了回歸的路程。
在整個考察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很熱情,給予很多幫助。在此,我們要感謝這些人,尤其感謝陸導游和景區工作人員給我們的幫助。
東方朔返璞歸真有兩千余年了,由于他與廣大勞苦大眾心心相連,生養他的中華大地,對他分外鐘愛,許多處都留有他的遺跡。東方朔離開東方山的具體年月,已無法考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由于當地山民對他的尊崇,他在山上的居住處,保存了很久。東方朔逝世后,山中他的結廬處石洞,就供上了他的牌位,當成了“圣跡”。這就是東方山山名的真正由來——為紀念東方朔,以他的姓——“東方”來命名他曾居住的無名荒山。他曾住過的天然石洞所在的山峰,山民們稱作“曼倩垴”——以他的字為名。就這樣,東方朔在東方山就與日月同光,與天地同在了。明、清兩朝,大冶翰苑文林將境內的歷史名人,概括為“一賢二仙三閣老”,東方朔就是“二仙”之一。由此可見,東方朔與東方山,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勞動人民心中,早就突破了歷史的迷蒙,用礦冶古都的情懷,鑄成了一塊永垂不朽的豐碑(注:部分故事內容摘自當地文史資料)。
陵縣東方朔文化研究會投稿郵箱:dfsyjh@163.com
□高世坤 田俊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