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國務院政策科學研究會副會長趙琛來我縣,為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做了一場精彩的輔導報告。趙琛圍繞“復命精神”這一主題,用鮮活的案例,詼諧的語言對“以結果為導向的執行模式、以復命精神為核心的成功系統”進行了詳細解讀。
趙教授的“復命精神”與近期拜讀的《縣級政府執行力》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執行力、推動工作落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讓人茅塞頓開,受益匪淺。
工作中,我們需要“復命精神”,但我們缺乏的也正是“復命精神”。反思自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振奮精神狀態,明確工作方向,拿出有效辦法,提升工作水平,我們最急需的是“復命精神”。弘揚“復命精神”,提高執行力要滲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成為工作生活的習慣。
弘揚“復命精神”,首先要培育思想力。要強化學習,尤其是學習哲學思想,提升自己的素養,洞察大勢、開闊視野、錘煉思維、涵養底蘊一個問題怎么看、一件事如何處理,用哲學的眼光去分析,就能全面把握、準確判斷、抓住本質,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所以,有的人不為表面現象所惑、次要矛盾所擾,切中要害、久久為功——如山西右玉十八任縣委書記一張藍圖、一個目標,讓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而有的人則模糊了人生價值、迷失了工作方向,急功近利者有之、胡亂作為者有之、得過且過者有之。可以說,哲學的素養能決定一個人的認識,從而一個人的方向、行動,決定一個人能達到什么樣的境界。
弘揚“復命精神”,要培育擔當意識。在我們身邊確實存在著一種不良風氣:在工作上,見到困難有為難發愁情緒,遇到問題就“上交”領導,要辦法,要措施;工作不推不動,推一推動一動。這是一種懶惰思想,更是缺乏擔當意識的表現。在其位要謀其政。對工作,我們要有擔當意識:忠誠履責、盡心盡責、勇于擔責,要把敢于擔當變為自身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一是要有敢于擔當的勇氣。敢于擔當,就意味著敢于付出、奉獻,需要有不怕擔風險的勇氣、不怕犧牲個人利益的勇氣;二是要有敢于擔當的才氣。擔當不僅是政治情懷、價值追求,同時也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要求。敢于擔當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要有擔當所需的能力和辦法,有了硬本領才能有真擔當;三是要有敢于擔當的底氣。無私才能無畏,無畏才敢擔當。只有一心為公,胸懷坦蕩,身在一線,無私奉獻,才能做到什么時候都腰板硬、底氣足、敢擔當。
弘揚“復命精神”,要培育“領先”意識。不難發現,我們工作任務意識太濃,滿足于完成,滿足于交差,缺乏優質思維,缺乏“領先”意識。個別同志,常覺得“過得去就行”,于人于己都不事事較真、處處在意。工程質量驗收,馬馬虎虎,認為過得去就行。落實中央政策,覺得會也開了,文也發了,一些點也看了,差不多就可以了,沒必要人盯人督促落實。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回憶,總理最聽不得“估計”“大概”“差不多”,任何工作都務求準確。一次,秘書見他太辛苦,一個數字一個數字地核對,便勸說“別人都算過了,差不多您就不要再算了……”話還沒講完,總理眉頭便皺了起來,“這是多余嗎?”他舉起計算器,“要我簽個字很容易,提筆一劃就行。可是事關國計民生,國家的資金,人民的血汗,我是提筆千斤啊,不敢不慎之又慎! ”對于工作,我們要先行一步,做好調研,科學查擺問題,拿出切實可行方案,制定相應措施;要高點定位,強力推進,既“過得去”又“過得硬”。
“提高戰略思維能力、綜合決策能力、駕馭全局能力”,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領導干部學哲學的要求。培育“復命精神”,我們需要多學習、多積累、多提高。多學點哲學,洞察大勢;弘揚“復命精神”,我們要筑牢“三實”根基,謀事不實,藍圖再好也不過是畫餅充饑;創業不實,夢想再美也只是黃粱一夢;做人不實,立身之本必定蕩然無存。惟有拿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崇實氣魄,拿出駿馬追風、馳而不息的踏實精神,我們才會有更高的站位、更開闊的視野,才會開拓更精彩的人生。
(作者為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任相國